第654章 落英-4

第654章 落英-4

“嗯。。。?倭国,要变天了。。。?”

唐卫轩眉头随即微微一皱,虽然有关昔日对手的记忆与关注,随着战事的结束,日渐有些淡忘了。而且京城之中关于大海另一侧的倭国消息也极少,唐卫轩也是已经许久没有了解过倭国那边所发生的事情了。如今,猛然听程子颐顺带着提了起来,心中似乎也是有所触动。

察觉到唐卫轩心中产生的好奇与关切,程子颐便细细地从当初战事结束之后的事情慢慢说了起来:

“是的啊。自从丰臣秀吉死后、在朝鲜的各路倭军撤退回国,丰臣家虽然仍贵为倭国各地大名之主,但是丰臣秀吉的继承人却毕竟只是一个年幼的孩童,根本难以完全掌控权柄,更不要说驾驭手下那些实力雄厚的佼佼者。所以,当年在临死之前,丰臣秀吉就曾安排下最具实力的五名大名为‘五大老’、又另设‘五奉行’,由这十人来共同负责倭国的重要政务。”

程子颐说得有些简略,速度也比较快,对倭国政局早已生疏的唐卫轩一时有些跟不太上。见状,程子颐又换了种通俗易懂的方法来解释道:

“额,换句话说,有点儿像年幼的少主即位后,朝廷中有这样十位托孤辅政大臣来辅佐政务、直至少主成年亲政为止。只不过,又有点儿不同的是,这些辅政之人不仅仅是朝中重臣,本身也是各地颇具实力、割据一方的诸侯。。。”

程子颐用中原王朝的类似概念作了这样一个比喻,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这样的权力架构,其实本也和中土历代王朝先帝去世、少主登基后的安排大同小异。

因此,经程子颐这样一讲,唐卫轩随即点了点头,明白得更加透彻了一些。当初那些在倭国的记忆碎片,也渐渐浮现在了脑海中、拼凑成形。想来,这所谓的“五大老”、“五奉行”,应该就在当初向丰臣秀吉宣布诏书的宴会上时那些位列前排的大人物之内吧。

不过,在唐卫轩看来,无论是中原历代王朝、还是隔海相望的倭国,这样的安排虽然都有前一代人的煞费苦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通常运行地都不会太如意。看似相互制肘的稳定构架,往往用不了多久,就会因为相互之间的倾轧与矛盾,而彻底失衡。

回想起来,以西汉的汉武帝去世后、年少的汉昭帝即位之时为例,也曾由汉武帝亲自安排了四位辅政托孤大臣,但时隔短短数年,除一人是因病早早去世外,其中另外两人均在政治斗争中被击败、以至身败名裂,最后便仅剩独揽大权的霍光一人而已。而在昭帝也过世后,霍光更是已拥有了可以行废立皇帝之大权。尽管,当年权倾朝野、甚至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权臣霍光,最终并未行篡位之实,可后世的其余权臣,如王莽、曹操、司马昭等人,却是都在专权之后埋下了改朝换代的种子、并最终开花结果。

倭国虽不同于华夏,但权力争夺的本质却可以说如出一辙,而听程子颐方才所言,倭国如今的所谓“五大老”、“五奉行”等,还都是在各地割据一方、手握自家重兵的大小诸侯。

仅仅想到这里,唐卫轩以古观今,便觉得恐怕这十人共同辅政的平衡架构,必难以持久。而果然不出唐卫轩所料,只听程子颐接下来便继续说道:

“但是事与愿违,丰臣秀吉死后,倭国大小各派大名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几乎未曾消停过。不过,至少头一年中,还基本并未大动干戈、刀兵相向,表面上看似乎还算相安无事,实则太平的表象下早已是暗流涌动。果然,好景不长,这种仅仅是停留于表面的和谐也并未能一直维持,没过多长时间,五大老中位列第二、又在各大名中一向德高望重的前田利家便因病离世。少了前田这最重要的和事佬,各派之间的矛盾随即迅速激化。随着争端愈演愈烈,大乱将至,各家大名纷纷准备拔刀动枪,于是,整个倭国不久前便已分为了‘东军’和‘西军’两大阵营,几乎所有大名都要面对着到底该如何站队,眼看形势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听到这里,唐卫轩还是感到略吃了一惊。没有想到,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本还在朝鲜战场上相互救援、彼此照应的倭军各部,此刻就已成为了战场之上水火难容的死敌。虽然多少猜到了可能其早晚会有撕破脸的这么一天,但听程子颐的讲述,形势变化竟如此之快,且远非简单的朝廷政变,而是席卷全国上下的对立战事,不得不说,这实在是有些超乎唐卫轩的简答预计。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倭国目前不仅仅是“主少国疑”,而且陷入了全面内战,战火重燃、刀兵四起,若战事再迁延日久的话,对大明和朝鲜而言,倒也算得上是件好事,至少,一时无需担心海疆烽烟再起了。。。

看唐卫轩听得十分认真、表情中似乎也是饶有兴致,程子颐不禁将自己所有知道的情况一一道来:

“另外,虽然不太清楚倭国那些大大小小、乱七八糟的大名到底是怎么站得队,但两大阵营各自牵头之人,晚辈倒是略有耳闻。只是,好像都不是当初咱们在朝鲜曾遇到过的对手。西军一侧,牵头的据说是‘五奉行’中一名叫石田三成的,而东军那一侧,则是名列‘五大老’之首、领地和麾下军队在倭国都数一数二的实力人物——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

猛然间再次听到“德川家康”这个略显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名字,不禁令唐卫轩心头微微一紧。

当年伏见城中的惊险一夜,至今,唐卫轩仍记忆犹新。而回想起当初那名静静地坐在不远处、看起来其貌不扬的德川家康,面对着起伏跌宕、几番转折的惊险局面,任周围的其他手下数次目瞪口呆,甚至惊诧地或大呼小叫、或气急败坏、或喜形于色,但是对其而言,观战时出现在其若隐若现的面庞上的,却是一副自始至终都不苟言笑、略显沉闷的淡然表情。深藏不露之下,实在让人猜不透其到底在考虑些什么。。。

即便是在之后宣旨的宴会上再度打了个照面,与其他倭国大名相比,此人在不经意的言谈举止中,也似乎总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稳健气势,与举手投足间的不怒自威。

尽管对另外西军阵营的那位石田三成不是很了解,照理说也应当绝非是寻常之辈,但对手若是那位即便时隔多久、但是此刻想起来依然都令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的德川家康的话,恐怕。。。

冥冥之中,唐卫轩似乎已经有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强烈预感,丰臣秀吉已死,今后倭国之内,怕是再也无人可以压制得住这积聚已久的一代枭雄了。而在这场倭国再度大乱的动荡之中,德川家康,或许就将是倭国即将继而崛起的新一代霸主。。。

虽然对此人有着深深的提防与警惕,但是,想到其曾借释放自己而示好于大明的举动,或许,在其登上倭国天下人的宝座、又目睹过前后两番劳而无功的朝鲜之战后,想必应该不会与大明或朝鲜再度擅动刀兵了吧。。。

同时,比起日后尚还模糊不清的未来走向,回想起那个伏见城中惊心动魄的血色夜晚,唐卫轩的脑海中,又慢慢浮现出一个曾十分熟悉而又渐渐有些生疏的紫色身影来,在心里,似乎也微微有种久违的触动。。。

而一旁的程子颐,却似乎没有注意到唐卫轩此刻内心的这一缕波动,继续毫无保留地介绍着倭国那边其所知道的情况:

“说到咱们当初在朝鲜的那些老‘熟人’们,加藤清正、黑田长政这些人基本都选择加入‘东军’一侧,就连九州的岛津氏,据说也倾向于率军归属德川家康为首的‘东军’一方。看起来,胜负的天平已经有所偏斜了。。。”

自顾自说到这里时,不知为何,程子颐的脸色有些灰暗,好像对这场和大明与程家都几乎八竿子打不着的倭国内战,不太希望德川家康的东军取胜一样。。。

而很快,程子颐又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脸上顿时露出几分冷冷的讪笑,用既有些无奈又有些讥讽的语气接着说道:

“对了,说到这个,率领岛津氏军队出征的,好像又是那个被称作“石曼子”、当年在泗川城外大败中路军、同时也是陈璘奏报中所言已然在露梁海战中将其击杀的敌将——岛津义弘。”

尤其是在说到“同时也是陈璘奏报中所言已然在露梁海战中将其击杀的敌将”时,程子颐着重加强的语气中更是充满了一种浓厚的调侃与讥讽意味。。。

对此,唐卫轩也是不冷不热地淡淡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其实,说到当初陈璘的“大捷”奏报,唐卫轩当年就多少有些心知肚明,对陈璘奏书中所陈之功,抱有相当的怀疑。虽说并不敢保证了解倭军的所有大小将领,但是唐卫轩毕竟与倭军交手这么多次,甚至还为了议和之事两番去过倭国,在几次重要典礼上,大致上也与倭军大小将领都算听过名字、有过一面之缘,但是,却就是从没听说过陈璘所俘虏的被称为倭军统帅的平秀政和平正成两人。。。

或许,只有上天和陈璘才知道,那两个最后被凌迟的倒霉鬼,是不是真的有那样的地位和身份。

但是,话说回来,不仅死了邓子龙和李舜臣、还最终放跑了顺天城中小西行长的主力,若再不能抓到几个重量级的敌将,取得所谓的岛津义弘的首级来请功,水师主将陈璘怕是也根本难以交差。

而对于皇上和朝廷来说,无论事实是否真的如陈璘的奏报所言,都同样需要在那最后的战役之中,取得一场足以称道的大捷,彰显大明威仪。

哪怕,仅仅是名义上的。

至于是否损兵折将,又为何所向披靡的天朝大军迁延日久才结束了这场战争,无论皇上、朝廷还是多数黎民百姓,恐怕,也根本无人愿意去多想,又有谁会去仔细在乎某场战役里的具体猫腻呢。。。?

想到这里,唐卫轩不经意间又下意识地轻轻摇了摇头,略显忧心的表情中,却最终没有再多说什么。

而在提到岛津氏后,程子颐顿了顿,继而又提到了另一位昔日‘老熟人’的名字:

“而至于小西行长嘛。。。则好像也已响应号召,不久前就率军离开其九州的封地、往京都而去了。只是,不同于前面所讲的加藤、黑田等其他几人,小西行长率部所加入的,乃是与德川家康所率东军相对立的——‘西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猎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猎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654章 落英-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