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友情与爱情

三、关于友情与爱情

三、关于友情与爱情英国哲学家安东尼·格雷林在《友谊》一书中写道:最高级、最美好的人际关系应该说是友情。虽然文学和电影共同把这个位置交给了浪漫的爱情,另一个传统把这个位置交给了父母和儿女的关系,但爱情和亲情只有最后变成了友情才算最高层次的成功。

1.友情

培根说“最可怕的孤独就是没有忠诚的友谊”。跟家庭关系比起来,从友谊中找到快乐要容易许多。我们可以根据共同的兴趣或人生目标选择朋友,朋友绝少会试图改变我们的自我,只会帮助我们加强自我。与家庭关系的维系相比,友谊的“维系成本”要低得多,其一旦破裂,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情绪与损失也是相对低得多的。与在家庭中的角色职责要求的更多的是稳定与维系,朋友之间更多是为了得到一起寻求冒险与超越的快乐。

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真正地在不违背法律与伦理底线的基础上表达自我。作为组织中的一员,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岗位职责;在家庭里,必须扮演好我们作为他人的合格的妻子(丈夫),父亲(母亲)对于各自角色的要求。大多数人只有在跟朋友在一起时,才能更为放松地做真正的自我。因为我们选择的朋友都是拥有共同目标和兴趣的人,并且我们并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角色的责任。当然,真正的高质量的朋友,不但要有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回馈,更需要从共处中发掘出新的共同成长的意义。青少年总有一大堆兴趣跟别人分享,可以花在朋友身上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交朋友看起来完全发乎自然,但到了中年以后,友谊就很少处于偶然,它就跟工作和家庭一样,必须努力培养。

心灵间的友情是一种最亲密层次的友情,两个人都会让对方深入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我们不只是在共同的目标和兴趣中得到快乐,也不只是迎合对方,我们会对对方行为提出不同的建设性的意见。当我们分开时,也会把对方放在心上,得到滋养和维护。我们再度重逢时,就如同彼此从未分开过。

卡里尔·纪伯伦在诗集《先知》中写道:

让友谊除了精神的神化之外,别无目的,

因为不表达自身神秘的并不是爱情,

而只是净输出:所得到的只是无益之物。

把你最佳的一面奉献给朋友。

如果他必须知道你的低沉,那也要让他知道滔天巨流。

心灵上的朋友,不光是寻求以某种方式待在一起,他们还专注于心灵上的交流,彼此倾听、关照,共同成长。

大卫·艾尔金斯结合自身的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的工作和自己的人际交往体验,提出了以下对友情的看法:

(1)双方必须共同努力才是心灵友情。如果一种友谊或其关系中的一方,并无意于让灵魂进入更深的层次,那么这种关系就只是停留在表面。

(2)培育友情的最好方式就是探路这种关系自身。朋友间谈论的共同话题从家庭、爱好、梦想等可以增进双方的友情,但对于那些要发展心理层面的友情来说,双方必须有勇气来谈谈他们关系自身,真诚地交流如何看待对方,自己经历的这段友谊的真实体验。这是加深关系的最有效的方式。

(3)心灵间友情的本质实际上是发现并肯定对方的真实存在和成长优势的能力。在我们整个人生中都需要别人来反馈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发展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真正能够看待我们的真正存在、接受我们本真状态的人。而我们的家庭往往不能为我们做到这一点:他们要么用老眼光看待我们的成长,要么把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我们头上。但心灵的友情给无条件地接纳和移情的关照提供了一个舞台——这种接纳的内容指的是我们究竟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成为我们实际上就是的那种人。

(4)大部分亲密的友情当中都存在性爱的力量。性力量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是创造性、激情和活力的源泉,它会使友谊更加生机勃勃,成为滋养灵魂的源泉。朋友间有时候会因为关系中出现了性爱的因素而使人惴惴不安,把它看成是邪恶。的确有一些在灵魂层面的朋友最终发展成为了婚姻中的伴侣。当然,要说明的是如何看待亲密友情中的性爱,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5)友情也许是我们社会中唯一不用仪式来建立深厚关系的。也许正是缺乏如同婚姻那样正式的仪式,人们才觉得它的存在不是出于社会压力或公共义务,而只是它本身,这才使友谊与众不同。

(6)朋友的特点就是耐心守候。耐心守候指的是等待和持久,朋友静静地站在我们身边,他可能会提出他的想法和建议,但他不会帮我们判断。他关爱着我们,给我们足够的自由去自我表现。

(7)友情有时也会结束。无论友情曾经多么亲密,一些变故也会使其难以维系。可能是其中一方变得不再适合做朋友,也许是我们因成长的方向不同而分道扬镳。心灵间的友情根植于我们的存在当中,它结束时,就如同把我们的灵魂从根基上撕裂开,我们存在的根基被撼动了。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往往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向生活再度敞开心扉。

男性的友谊到最高境界,号称“刎颈之交”。女性之间的友谊没那么戏剧化、仪式化,它更倾向于一种朴素的承诺:“我会照顾你。”亚隆和布朗所定义的女性友谊的四个基本特征:①充满感情和眷恋。②展露内心,分享秘密。③充满柔情和温暖的身体接触。④相互依存,关爱,友好,利他,互相帮助。从最实用的角度而言,闺蜜情谊是女性应对生活压力的最佳武器,尤其是当她们从自己苦心经营的婚姻和家庭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时。

2.爱情三边形

家庭是构建社会关系最为重要的场所,没有比有共同的血缘、亲缘关系更加牢固的人际关系了。家庭关系可以是我们最大的喜悦之源,有时也可以是我们最为刻骨铭心的失望之地。家庭关系涉及父母、子女和婚姻。我们只介绍一下涉及爱情的亲密关系。

爱情比喜欢更加复杂,因而也就更难进行测量、观察与研究。心理学对爱情研究的历史是较短的,最初心理学家们选择了最容易研究的方面——陌生人之间短暂的接触时做出的反应。虽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但是,长期的爱情并不仅仅是初时好感的延续与增强,于是,社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持续、长期的亲密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Sternberg,1988)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承诺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认知性)的决定与忠守。

图6-11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边形

(1)亲密(Intimacy)。亲密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亲密包含10个基本要素:

①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施爱方主动照顾被爱方并努力促进他/她的幸福。一方面可能以自己的幸福为代价去促进另一方的幸福——但是也期望对方在必要时同样会这样做。

②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施爱方喜欢跟自己的情侣在一起。

③当他们在一起做事情时,双方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对这些美好时光的记忆能成为艰难时刻的慰藉和力量。而且,共同分享的美好时光会涌流到互爱关系中并使之更加美好。

④尊重对方。情侣必须非常看重和尊重对方。尽管情侣可能意识到对方的弱点,却不能因此而减少自己对对方的整体尊重。在艰难时刻能够依靠对方。在患难时刻爱方仍感到对方跟自己站在一起。在危急时刻,爱方能够呼唤对方并能指望对方跟自己同舟共济。

⑤跟被爱方互相理解。情侣应互相理解。他们知道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对方的感情和情绪心领神会,懂得以相应的方式互相作出反应。

⑥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爱方应乐意奉献自己、自己的时间以及自己的东西给被爱方。虽然不必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共有财产,但双方在需要时应分享他们的财务,最重要的是分享他们的自我。

⑦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爱方能从被爱方得到鼓舞和支持,感到精神焕发,特别是在身处逆境时尤其应该这样。当你感到似乎一切都在跟你作对,但你意识到只有一件事不会出问题——你的爱人始终跟你站在一起。这时你就知道你们的关系具有这一因素。

⑧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在逆境下,爱方应与被爱方在精神上息息相通,并给予感情上的支持。

⑨跟被爱方亲切沟通。爱方能够跟被爱方进行深层次和坦诚的沟通,分享内心深处的感情。当你为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感到困窘为难时,你仍能推心置腹地跟被爱方交谈,这时你所经历的就是这种沟通。

⑩珍重被爱方。爱方要充分感到对方在共同生活中的重要性。当你认识到你的配偶比你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更为重要时,就知道你对被爱方具有这种珍重和珍爱。

(2)激情(Passionate)。激情是一种“强烈地渴望跟对方结合的一种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相处,有一种兴奋的体验。我们不但爱恋着某人,而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时,那种感受就是激情之爱。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导形式,其他如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也是唤醒激情体验的源泉。

激情的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①由于意识控制减弱,身体的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细微的动作由于高度紧张而发生紊乱。人的行为服从于所体验着的情感。②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这些动作在事后回想起来会感到羞耻和后悔。③出现在激情爆发之后,此时会出现平静和某种疲劳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精力衰竭,对一切事物都抱着不关心的态度,有时还会精神萎靡,即所谓激情休克。

激情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激情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消极的激情常常对正常活动具有抑制的作用或引起冲动行为。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人能控制自己消极的激情。

(3)承诺(Commitment)。承诺由两方面组成:短期的和长期的。

①短期方面就是要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

②长期方面则是作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诚,责任心。也就是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

两者不一定同时具备。比如决定爱一个人,但是不一定愿意承担责任,或者给出承诺;又或者决定一辈子只爱他/她,但不一定会说出口。

3.夫妻伴侣之爱

涉及亲密关系的爱有很多种,包括如今环境下常谈的高大上的许多人可望不可即的“灵魂伴侣”之爱。我们这里只涉及婚姻关系中的具有典型的两性差异的夫妻之爱。

“爱”是一种生物现象还是文化现象?“爱”的生物学的观点,倾向于认为情感为人的驱动力。爱情往往被视为人类的基本情感如愤怒、快乐。有人认为,“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源于社会压力和期望。《时代》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心理学家、作家LawrenceCasler说,“我不相信‘爱’是人天性的一部分,毕竟在工作中我们会承受很多压力。”如果爱是一种纯粹的文化产物,那么“爱”根本不会存在于一些文化中。然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爱是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爱”很可能受生物学驱动和文化的共同影响。虽然荷尔蒙和生物学是重要的,但我们表达并体验这种情感是受个人的爱情观影响的。在婚姻关系的爱更多的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其中的“承诺”与“责任”属性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重。

传统组织的结构是按职能划分的,一个部门里的人技能是单一的。财务部里的人都是只会财务,相互之间的替代性很强,造成的是认同感差。而团队结构中,由于技能互补,为了完成组织目标,谁也离不开谁,必然带来较高认同感。世界上活得最久、最有凝聚力的组织一定是家庭。一男一女结婚凑一起为了什么?一般女生多回答:“为了生活”,总是男生先喊出:“为了生娃!”,这总会迎来一片笑声。一男一女组成的家庭完全符合团队的三个特征。

共同的目标:繁衍后代。

技能互补:为了生娃,缺男、缺女都不行。

责任共担:为了生娃、养娃衍生出的对于丈夫和妻子角色的责任。

那么,当我们完成了繁衍后代的目标后,为什么还在一起呢?人类毕竟不同于动物,当有了娃后,家庭的使命就转为共同养育后代。每年高考录取完后的一两个月,中国的离婚率都会有个不小的跳升。原因在于孩子已经长大,夫或妻可以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是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其中原因各有不同的文化或宗教上的说法,有一点是现实调查证明的:那就是同性之间婚姻忠诚度与凝聚力远低于异性婚姻,其中双性恋者的忠诚度是最低的。同性恋婚姻的“共同目标”不是特别清晰,且“技能单一”,造成了双方在“责任上”的缺乏。

如今,团队不止研究技能上的互补,还有气质上的互补,如同月老们总是不经意地为一个急性子配了一个慢性子,年轻人流行什么白羊座男配射手女的就是这个道理。

尽管激情之爱可以忘我不顾一切地热火朝天,但最终很快就会平静下来,一段关系维系的时间越长,它所引发的情绪波动就会越少。结婚两年的夫妻所报告的情感体验比他们新婚时报告的少了一半以上。在世界范围内,结婚四年之后的离婚率都是最高的。以前我们常说婚姻的七年之痒,而一份来自中国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中显示,传统意义的婚姻“七年之痒”已经发生变迁。“现在面临婚姻危机的夫妻中,有27%的夫妻属于婚龄在三年内的新婚群体,还有一些则是在一年内准备结婚的‘准婚人群’。”该调查显示,婚姻告急的高发人群逐渐向年轻新婚夫妻倾斜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少新婚者不适应婚姻生活、没有准备好开始婚姻生活或对此预估不足、甚至由此引发夫妻双方家庭矛盾。感情告急、婚姻破裂的高发人群,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相守七年以上的“老夫老妻”。新民网记者2014年5月10日从上海市普陀区民政局“新家庭幸福学堂”上获悉,一份历时三年对300多对夫妻的调查显示,“三年之痒”成为不少年轻夫妻的一道坎;而在感情告急的年轻夫妇中,面临婆媳关系“三夹板”成为不少丈夫共同的苦恼。

此外,调查也显示,42%的准婚、新婚夫妻中,一方对另一方的言行不能完全理解,甚至不清楚对方对自己的期待、无法准确解读对方的心理需要。不清楚另一半对自己的期待,成为各种婚姻危机、感情破裂、婚外情的主因之一。

美国心理学教授JohnGottman的研究追踪情侣十数年,试图找出维持美好婚姻的要素。他发现四件事情会很快毁掉婚姻,一旦情侣频繁发生这四件交流上的问题,通常六年之后会以离婚告终。

第一,频繁批评对方。特别是伤人至深的批评对方的本质,比如人格或者性格。比如“你又迟到,因为你根本不关心我。”这会导致对方觉得自己在本质上不够好而受到伤害。

第二,蔑视。当情侣间开始互相蔑视对方,分手就不远了。蔑视包括讽刺挖苦,直呼其名,翻白眼等等。

第三,过于自我防护。一个人如果总是为自己的错找借口,或者甚至老是将错误推到对方头上,那么,离分手也就不远了。毕竟一个婚姻是长期伙伴的关系,希望在漫长一生中互相支持对方。生活本就不易,如果老是在家里也被攻击,婚姻就不可能长远了。

第四,冷战。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当我们关上心门,切断交流,将自己置于墙后,打冷战。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关系愈来愈坏,最后导致分手。

现代婚姻与过去的婚姻不再相同了,过去的婚姻通常是提供安全感和稳定性的关系,现代婚姻中的人们则更多的期待婚姻带来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的一种稳定关系。如果希望婚姻能帮助我们实现自我和个人成长,我们就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婚姻。如果我们知道时间和精力不够,那么最好调整自己的期待,降低希望的标准。

中国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除了要求要孝顺父母”外,男性一般希望妻子能包容自己的缺点、少批评少发脾气以及不在言语上否定其家人。相对来说,男性更为看中的是另一半在家庭关系中的包容和付出,对于妻子的要求一般就是能处理好婆媳关系、多体贴、少唠叨。

但与男性不同的是,受调女性则普遍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事业上更进一步,多和自己分享交流和沟通,以及能抽出时间多陪伴家人。女性更为认同的是另一半在事业和生活上双重的成功,并且通常希望自己管家,丈夫顾家,然后双方共同孝顺父母。

婚姻专家指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婚后,特别是生了孩子后,家庭基本是以孩子为圆心,加上家庭关系中的复杂的婆媳关系、丈母娘负责制等,再加上我们基本上是“双职工家庭”下的工作压力大,我们的婚姻容易缺少以下五样东西。若能多注意、多投入,婚姻生活就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1)缺沟通。素有“爱情博士”之称的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黄维仁指出,婚姻幸福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沟通和解决冲突。要加强沟通的效果,一方面要用赞美代替批评,尤其不能人身攻击,另一方面要少用程度性的修饰词,如“经常”“总是”“太”。此外,沟通要避开身体疲倦、饥饿、生病或工作繁重四个时段,不然会影响效果。一些人,把家当作了吃饭、睡觉、疗伤的地方,平时疏于与自己的伴侣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今,物质条件极大改善后,许多夫妻更多的是一人一间屋,一人一台电脑,或是各自面对手机。

(2)缺亲昵、缺情话。中国夫妻大多羞涩,觉得“亲昵”是黏糊的表现。但研究显示,拥抱、亲吻等表达亲昵的动作,是婚姻的必需品。日本爱妻家协会就发起过一个“拥抱妻子计划”,要求丈夫每天给妻子几个拥抱,包括每天出门时的“常规拥抱”,在等车、等红绿灯时的“伺机拥抱”,从背后拥抱,搂着腰紧贴在一起的“温情拥抱”。有研究表明,夫妻间每天至少需要说3句情话,如“我爱你”“我想你”等。美国休斯敦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对着爱人的左耳说甜言蜜语,更能打动对方。中国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研究中心的调查也显示,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最想听到另一半说的是“我爱你”“我相信你”,最讨厌听到另一半说的则是“你好烦”。

(3)缺欣赏。中国人善于欣赏和表扬孩子,却习惯用挑剔的眼光看配偶。其中原因很多,但长此以往会伤了感情,破坏婚姻稳定。人人都希望得到表扬,且表扬越多,越能激励其好好表现。所以,不妨将我们对伴侣的欣赏挂在嘴边。

(4)缺浪漫。浪漫未必是鲜花美酒、必须以金钱为代价,其形式丰富多彩,主要内涵就是:为伴侣做他/她喜欢的事。比如,妻子喜欢看电影,丈夫能耐着性子陪她看完,就是浪漫;丈夫夜班回家,妻子开着卧室的灯等待,并端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也是浪漫等等。

(5)缺平等、公平。这种平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婚前就已形成的,比如双方各自是有所图的。女方图男方的钱财或是男方图女方的美貌,或是为了财产、家族利益的婚姻,极有可能导致婚后长期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的不公平大多来自一方认为另一方在家务事和照顾孩子的工作上付出太少,觉得不公平的一方就会感到沮丧和苦恼。特别是在哺乳期,很多妻子都会觉得自己付出的多,而丈夫付出的少,于是这一阶段,婚姻的质量会大幅降低。在蜜月期和空巢期,夫妻双方会更容易觉得公平与满足。如果双方的付出都是自愿的,并且他们一起做决定,那么他们的爱情就更容易持久而美满。

视野拓展:

格兰特研究:一个持续了76年的关于幸福的研究

幸福从何而来?金钱、名望或是成就感?76年前,哈佛开展了史上历时最长的成人发展研究,跟踪268位男性,从少年到老年,探寻影响人生幸福的关键。

故事从1938年开始。那一年,时任哈佛大学卫生系主任的阿列·博克(ArlieBock)教授觉得,整个研究界都在关心“人为什么会生病/失败/潦倒”,怎么没有人研究下“人怎样才能健康/成功/幸福”?

博克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打算追踪一批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关注他们的高低转折,记录他们的状态境遇,点滴不漏,即时记录,最终将他们的一生转化为一个答案——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赢家。

人生赢家的标准十分苛刻。主持这项研究整整32年的心理学者乔治·瓦利恩特(GeorgeVaillant)说,赢家必须“十项全能”:十项标准里有两条跟收入有关,四条和身心健康有关,四条和亲密关系和社会支持有关。譬如说,必须80岁后仍身体健康、心智清明(没活到80岁的自然不算赢家),60~75岁间与孩子关系紧密,65~75岁间除了妻子儿女外仍有其他社会支持(亲友熟人)等,60~85岁间拥有良好的婚姻关系,收入水平居于前25%。

这就是著名的“格兰特研究”(TheGrantStudy)。研究名字缘于最初的赞助者,慈善家威廉·格兰特(WilliamTGrant)。如今,这项研究已经持续了整整76年,花费超过2000万美元。

从1939年到1944年间,这项研究选择了268名当年正在哈佛就读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这批人已经站在美国年轻人的巅峰,他们有着光明的未来,得享成功与长寿的几率很大。这正是格兰特研究需要的——研究对象要活得够长,否则就不算“笑到最后”,要足够成功,否则怎能算“笑得最好”?入选者当年都在19岁上下,全部是家境良好的美国籍白人男性,身心健康,仪表堂堂——事实上,每个入选者都经过严格的体格“选美”,研究者倾向于挑选猿臂蜂腰者,因为一开始的猜测是,“富有男性气概者”更可能拥有幸福人生。

每隔2年,这批人会接到调查问卷,他们需要回答自己身体是否健康,精神是否正常,婚姻质量如何,事业成功失败,退休后是否幸福。研究者根据他们交还的问卷给他们分级,E是情形最糟,A是情形最好。不过,光是自我评定可不够。

每隔5年,会有专业的医师去评估他们的身心健康指标。每隔5~10年,研究者还会亲自前去拜访这批人,通过面谈采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目前的亲密关系、事业收入、人生满意度,以及他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是否适应良好。

这批人可谓“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一群小白鼠”,他们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萧条、经济复苏、金融海啸,他们结婚、离婚、升职、当选、失败、东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毁健康早早夭亡。

最终,这268人里确实涌现了不少成功人士,迄今有4个美国参议员,1个州长,甚至1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不过,肯尼迪的研究档案早就被政府单独拿走,预计到2040年才有可能完全解密。

其余267份人生档案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以下因素不太影响“人生成功”:最早猜测的“男子气概”没用,智商超过110后就不再影响收入水平,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高低也影响不大,外向内向无所谓,也不是非得有特别高超的社交能力,家族里有酗酒史和抑郁史也不是问题。

真正能影响“十项全能”,帮你迈向繁盛人生的,是如下因素:

●自己不酗酒不吸烟;

●锻炼充足;

●保持健康体重;

●童年被爱;

●共情能力高;

●青年时能建立亲密关系。

如下数据可能会让我们大吃一惊:

(1)与母亲关系亲密者,一年平均多挣8.7万美元。跟兄弟姐妹相亲相爱者,一年平均多挣5.1万美元。

(2)在“亲密关系”这项得分最高的58个人,平均年薪是24.3万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则平均年薪没有超过10.2万美元。只要能在30岁前找到“真爱”——无论是真的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就能大大增加你“人生繁盛”的几率。

乍一看,感觉哈佛用76年熬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人生成功的关键是“爱”?这答案看上去太过普通,以至于让人难以置信。

但瓦利恩特说,爱、温暖和亲密关系,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应对机制”。他认为,每个人都会不断遇到意外和挫折,不同的是每个人采取的应对手段,“近乎疯狂类”的猜疑恐惧是最差的;稍好一点的是“不够成熟类”比如消极、易怒;然后是“神经质类”如压抑、情感抽离;最后是“成熟健康类”如无私、幽默和升华。

一个活在爱里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他可能会选择拿自己开个玩笑,和朋友一起运动流汗宣泄,接受家人的抚慰和鼓励等,这些“应对方式”,能帮一个人迅速进入健康振奋的良性循环。反之,一个“缺爱”的人,则遇到挫折时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独自疗伤,而酗酒吸烟等常见的“自我疗伤方式”,则是早死的主要诱因。

瓦利恩特说:“温暖亲密的关系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开场。”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拥有美好童年,但好消息是,不论你今年几岁,都有机会“在爱里获得重生”。哈佛那批人里,一个化名卡米尔的入选者直到35岁才第一次知道被别人全心关爱是什么感受——当时他因肺结核住院14个月,而医护人员给了他一直渴望的爱与温暖。此后,卡米尔从一个自杀未遂的神经症患者,变成了一个负责的医生、丈夫和父亲,他的家人、病人、下属和朋友都衷心爱他,最终他在82岁时攀登阿尔卑斯山的过程里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许多人出席了他的葬礼,向他致意告别——虽然开场并非最佳,但收尾时确实是段丰盛繁茂的成功人生。

自我测试:你如何定义成功

成功意味着什么,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请在下表中有关人生成功的意见上逐项做出评分,圈出最能反映你的观点的重要性程度值。

续表

续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上一章下一章

三、关于友情与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