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朱棣欲内禅(二)

第二百二十章:朱棣欲内禅(二)

数日后。

武英殿。

“卑职蒋瓛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躬身入殿,作揖行礼道。

“平身,最近赵王都在做什么?”

朱棣放下手中的奏本,抬头看向殿中躬着腰的蒋瓛,朗声问道。

“禀陛下,太子殿下责令赵王禁足后,赵王先是闹了几次,嚷嚷着要见陛下与皇后娘娘,之后见看守的卫士无动于衷,也就不再嚷嚷。这几日赵王殿下除了饮酒作乐,就是舞刀弄枪,不曾与人互通消息。”

蒋瓛恭声禀告道。

朱棣面无表情的“嗯”了一声,表示在听。

待蒋瓛说完之后,他接着问道:“可查出倭人织田次郎的踪迹极其背后势力?有无海外倭寇的影子?”

“禀陛下,卑职这些天广派探子,一边寻访京城之内曾见过织田次郎的目击者,一边在泉州沿海城镇查访与织田次郎有过接触的人,总算查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蒋瓛思考着言辞,缓缓说道:“陛下猜测的不错,倭寇野心勃勃,试图招兵买马,攻占琉球,而织田次郎就是海上众多倭寇势力之中的一股,眼下此人已退守海外岛屿,不知踪迹。”

朱棣沉声道:“蒋瓛听令。”

“卑职在。”蒋瓛俯首道。

朱棣吩咐道:“派人密切关注倭寇在大明东南沿海的动向,若有异动,立即警示沿海各卫。”

“遵命!”蒋瓛抱拳道。

就在这时,朱棣忽然想起一件事,接着问道:“太子曾建议朕下一道诏命:‘凡我大明臣民,活捉一名倭寇并押送官府者,赏银圆十两;凡杀死一名倭寇者,赏银圆一两。’蒋瓛,你觉得这个捉寇令实施起来会如何?”

“陛下有所问,卑职不敢不答。正所谓‘死无对证’,若杀死一名倭寇,可得赏银一两,那么万一有人杀良请赏,又该如何甄别?”

蒋瓛恭声作答道。

朱棣道:“对于你这个担忧,太子另有建议。太子希望朕在锦衣卫之下新置一司,名曰捉寇司,专门负责刺探与缉拿私自进入我大明境内的包括倭寇、海盗、西夷、南夷等海外番人。你觉得,太子的这个提议如何?”

捉寇司的设立,等于是对锦衣卫的职权进行了一次扩充。

蒋瓛略作思考之后,便抱拳拱手道:“陛下,卑职认为可行。”

朱棣高声道:“蒋瓛听旨!”

蒋瓛跪地俯首道:“卑职在。”

“传朕谕旨,即日起,在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下置捉寇司衙门,位同镇抚司,命锦衣卫指挥佥事赛哈智兼领捉寇司事务。”

朱棣朗声下令道。

蒋瓛拜道:“臣领旨。”

“下去罢。”朱棣挥手道。

“卑职告退。”

蒋瓛躬身退了下去。

随后,已在殿门外等候多时的郑和,躬身进入了殿中。

“微臣郑和,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免礼,赐座。”

“谢陛下。”郑和躬身道。

朱棣望着郑和,抚须笑道:“郑和,自从你提督五城兵马司之后,这京城内的治安与民风,为之一新啊!”

“陛下过誉了,若无太子殿下力荐与指点,臣也不知该如何管理五城兵马司。如今经过数月治理,京城能刮起一股新风气,秦淮河畔又新开了数十家宣扬忠孝仁义的大戏院,太子殿下该居首功。”

郑和是一个识时务,有大局观的人,他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果然,朱棣闻言之后,仰头“哈哈哈”笑了三声,接着伸手遥遥指点了一下郑和道:“高煦就是看中了你这种居功不自傲、识大体的秉性,

才力荐你提督五城兵马司。”

“陛下与太子对臣有知遇之恩,臣此生心愿,便是恪尽职守,忠心王事,以报陛下与太子殿下之大恩!”

郑和当即起身,深深鞠躬道。

“好了,好了。坐下,坐下。”

朱棣十分满意郑和的表现,抬手虚按道。

待郑和坐下后,他接着道:“郑和,朕此次召你来,其实是要与你商议朝廷第二次出海巡洋之事。”

“请陛下示下。”郑和恭声道。

朱棣道:“近几日,天象演示室成为了七日贸易市场之后,仅次于百兽园的热闹之地,演示室内轮番演示日月之食的天象,让京城百姓大开眼界。设置天象演示室一事,成就了我大明史无前例的教化黎庶之举。”

“过去,不明真相的人往往把天象与神异之事扯到一起,试图通过解读天象之义来操作人心,擅弄权力,实在是可恶至极。如今天象演示室,彻底打破了那些人的幻想。”

“可即便如此,总有人认为梅博士做的天象演示仪不对,他们固执的认为大地不该是个球。”

朱棣说到这里,望着郑和道:“郑和,朕打算这第二次出海巡洋,再给你加一个任务,那便是率领船队一直向西!若我等脚下踩着的大地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球体,那么你率领的船队一直向西之后,最终会绕一圈,从东洋返回大明!”

“陛下,若大地果真是一个巨球,那臣率领船队绕巨球航行一圈,岂不是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率领船队完成绕大地航行一圈的人?此功劳太大,臣不敢奉命。”

郑和听了朱棣的打算,首先想到的不是在环球航行途中遇到的困难,而是他若完成了环球航行之伟大壮举,会引发很多问题。

一方面,完成此壮举会极大的增加他的名望,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此等名望对一个宦官来说,太大了,大到了史无前例,他怕经受不住。

另一方面,完成此壮举乃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功,届时朱棣该如何封赏他?

若他不是宦官,封个侯爵倒也合情合理,实至名归。

可他终究是个宦官!

太祖皇帝可是树立铁牌规定宦官不得干政,若朱棣论功封他为侯,此例一开,将会对后世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若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倒也罢了,反之若引发祸乱,那朱棣与他就成了祸害大明王朝的千古罪人!

“郑和,此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朕不交给你,还能交给谁?”

朱棣自然明白郑和的顾虑在何处,可他确实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做这件事,而郑和是他看着长大的,郑和对他的忠心,那是无须怀疑的,因此他不打算瞒着郑和,反而直言相告。

“陛下,臣不是担心自身安危,而是臣不能让陛下在将来难做。”

郑和抱拳道:“请陛下明察。”

“陛下,太子殿下求见。”

就在此时,宦官李兴躬身入殿,作揖恭声道。

“来的正好,传太子进来。”

朱棣点头道。

“儿臣拜见父皇。”

朱高煦入殿之后,鞠躬行礼道。

“免礼。”

朱棣抬手指着御桌下方第一把交椅道:“来,到这边坐下。”

“微臣见过太子殿下。”

郑和立即起身,朝着向御桉边走去的朱高煦行礼道。

朱高煦微微扭头,向郑和点头示意。

待朱高煦坐下之后,郑和把刚才与朱棣商讨的事大略说了一遍,然后恭声道:“臣请太子殿下劝一劝陛下。”

“郑和,若你果真率领船队完成绕大地航行一圈的伟大壮举,倒不会出现没法封赏的局面。”

朱高煦郑重其事的说道:“你之前出过海,试想一下,我为何这般说?”

朱棣闻言,大感好奇,遂向郑和望去,朗声道:“郑和,你说说看?”

“陛下,太子殿下,臣想了想,觉得完成这件绕大地航行一圈的壮举,恐怕不会一帆风顺。毕竟海上气候变幻莫测,突遇暴风雨是常有的事,若要绕大地航行一圈,恐怕折损的官兵与水手不在少数,而微臣能不能活着回来,估计还得另说。”

郑和是个明白人,当即就领悟了朱高煦的言外之意,于是做了一番回答。

“即便臣侥幸活着回来,完成了绕大地航行一圈的壮举,但那些被臣派出去探索航线而折损在海上的官兵,却终归回不来了,而这些人的死都是臣指挥失误所造成。届时,臣虽有功,却也有过。如何奖罚,皆在陛下一念之间。”

朱棣抚须道:“这个确实符合实际情况,既如此,郑和,率领船队绕大地航行一圈的任务,朕就交给你了。”

“微臣领旨。”

郑和立即作揖行礼道。

朱棣顿了顿,看向朱高煦道:“太子,你此次来见朕,所为何事?”

“儿臣此来,是有一件礼物要送给父皇。”

朱高煦起身行礼道。

“是何礼物?”

朱棣见朱高煦空手而来,有些怀疑的问道。

朱高煦微笑道:“父皇,容儿臣先卖个关子。”

他接着看向郑和道:“郑和,我原本就打算送一个小的给你,既然你也在这武英殿,那就先让你开开眼界。”

就在朱棣与郑和的好奇心被调动之后,朱高煦冲着殿门外高喊道:“康平、李兴,把东西抬进来。”

于是,康平与李兴两人合力抬着一架直径超过三尺的巨大地球仪,缓缓走进了武英殿。

朱棣与郑和的目光,瞬间被这个固定在木架上的巨大地球仪给吸引住了。

待地球仪摆放稳当后,无需朱高煦吩咐,康平、李兴很懂事的躬身退了下去。

接着,朱高煦抬起手,用力打了地球仪一巴掌,球体便熘熘转动了起来。

“这是何物?”

朱棣见状,大感意外,当即起身,绕过御桌,走到大殿中央,停在朱高煦旁边,仔细瞅着地球仪问道。

郑和见朱棣走下来,也起身走到地球仪边上,在朱棣另一侧站定。

“父皇,此乃地球仪。”

朱高煦恭声答道。

他说着话,抬手按住速度慢下来的巨型地球仪,缓缓转动球体,找到大明所在的位置,依次指着上面的一个小点道:“父皇请看,此处就是京师所在的位置。”

“这!这竟然是演示大地舆图的仪器!”

朱棣抚摸着地球仪上京城的位置,颤抖着嗓音,惊喜万分道:“有了此物,对大明开海巡洋而言,岂不是如虎添翼?”

“父皇英明!”

朱高煦接话道:“凭此仪器,可观天下山川,寰宇全域!”

郑和惊讶道:“太子殿下,此仪器上标注的各大洲方位,与大九洲舆图上的位置几乎一致。”

“不错。”朱高煦转身向朱棣介绍道:“父皇,这仪器正是儿臣受到天象演示仪启发,结合大九洲舆图之后做出来的。”

朱棣满心欢喜的抚摸着地球仪,目光从京师的位置向北移动,停在了北平良久,之后又转移到了西安、哈密等西北等地。

随即,他用欣慰看着朱高煦道:“高煦,这个礼物,朕很满意,非常满意!”

郑和敏锐的察觉到,朱棣看朱高煦的眼神,比当年朱元章看朱标的眼神还要欣慰与信任,绝对的真情流露,满意至极。

“父皇,儿臣查阅古籍,发现大荒南洲(南美洲)有一种粮米,名叫玉米,其禾苗成熟后可长到六尺高,甚至更高。其与水稻、小麦等谷物相比,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而且适应环境极强,即便土地贫瘠也可生长,西域、漠北、辽东、岭北皆可种植,亩产至少六百多斤。”

朱高煦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道:“此外,据古籍记载,那大荒南洲的北部地区还生长着一种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此物适应力强,与玉米一样,山地、荒地皆可种植,可谓是无地不宜,产量之高,一亩至少二十石,胜种谷数十倍,且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

朱棣瞪大了双眼,死死盯着地球仪上大荒南洲的位置,道:“郑和,听见了没有,此次出海,除了完成绕地一圈的航行之外,还要确定大荒南洲的位置,尽可能的——”

“不!”

朱棣的话说了一半,忽然语气一变,强硬的道:“郑和,你记住,若大荒南洲当真有这样的农作物,即便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一定要把他们带回大明!”

“微臣领旨!”

郑和激动无比道。

他与朱棣一样,听到朱高煦所言之后,心跳顿时加速,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因为在郑和看来,朱高煦不会在这种大事上信口雌黄,何况面对的还是当今天子朱棣。

如果他真的能找到玉米、甘薯,并顺利将这两种作物带回大明,单凭此功绩,这辈子可以无憾了。

“高煦、三保,若玉米与甘薯果真如古籍记载的那般耐瘠且高产,你们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朱棣心神激荡,面色潮红道。

PS:感谢梓川哥哥,缘份,太素玄清道尊,白夜独行的猫,临云居士等兄弟投的推荐票、月票!非常感谢!右手掌心擦破的地方已经结痂了,勉强可以打字,速度太慢了,大家见谅!

点击下载本站APP,海量小说,免费畅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重生朱棣之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重生朱棣之子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章:朱棣欲内禅(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