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臣有一事密奏

第三百二十一章:臣有一事密奏

,最快更新重生朱棣之子最新章节!

数日后。

辰时三刻。

顺天府衙,后堂公事房。

此时,今年五月刚上任的顺天府尹王骥(注1),正在阅读朝廷下发的各种公文。

“启禀老爷,陈学士(陈循)前来拜访。”

忽然,房门外传来了值房书办的禀报声。

王骥闻言,眉头一皱,寻思着他好像并不认识什么陈学士,于是朗声问道:“哪个陈学士?来者可说明来意?”

门外的书办恭声道:“回老爷的话,陈学士说他是奉陛下之命特地走访在京正四品以上官员。以小人之见,陈学士应该是陛下身边的翰林侍讲学士状元公陈循。”

“他人现在何处?”王骥急忙问道。

他已经能够确定,来者就是永乐十七年的状元郎陈循。

书办答道:“小人已经请陈学士到客厅暖炉前坐下,并上热茶伺候着了。”

王骥舒展眉头,接着起身道:“随我去见陈学士。”

片刻后。

府衙后院客厅之中。

王骥与陈循相互见礼之后,开始了简短的寒暄。

陈循打量着正襟危坐的王骥,抚须赞誉道:“在下常听人说府尹精于骑射,刚毅有胆。今日一见,王府尹果然和传闻之中一样,样貌堂堂,威武雄壮,一看就是练过武艺,通晓军事的将帅之才。”

对于陈循的恭维,王骥以微笑作为回应,并亲自为对方续了一杯热茶,道:“状元公过誉了。”

实际上,在调入京城担任顺天府尹之后,登门拜访他的官员,虽谈不上络绎不绝,却也不在少数。

王骥出生于洪武十一年,十三岁时入县学为诸生,后经县学推荐在永乐初年入金陵常科书院进学,于永乐八年考中武事科进士,授职兵科给事中。

不久后他兼巡察御史之职,

奉命巡视闹旱灾的山西,了解到当地百姓之疾苦后,他上奏朝廷,希望可以免除盐池拖欠的赋税二十余万石。

当时朱棣考虑到实际情况,批准了王骥所奏之事。

就这样,王骥从寂寂无名的寻常官员,一跃成了山西百姓心中的大清官,并由此得到了朱高煦的看重。

当时应天府缺府丞,事务紧急而且繁杂,朱高煦便派遣王骥去署理,而他竟然很快就完成了这些公事。

朱高煦念及王骥办事效率很高,为人持正不挠,便奏请朱棣调王骥入行在(北平)都察院任职,后又升其为山西按察司副使。

乾熙元年五月,朱高煦借吕震案,对六部九卿进行了人事调整,原顺天府尹顾佐被升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时任山西按察司副使的王骥受召入京,担任顺天府尹。

可以说,现在的王骥就像当年继向宝之后担任应天府尹的顾佐一样,皆为大明乾熙皇帝朱高煦的器重之臣。

“在下此次前来拜访王府尹,确实是受陛下之命。”

陈循见王骥并不是一个话多的人,他在沉默片刻后,便开门见山道:“礼部在邸报上公布的《汉语字母切音方案》影响深远,陛下特命在下走访一些在京正四品以上官员,深入了解诸位同僚对该方案的看法。”

礼部公布的汉语切音(拼音)方案,是在过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种切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这个方案比朱高煦本人捣鼓出来的原始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更加完善。

该方案除了方案本身的内容外,还附加了两个方面的规定。

第一,确定汉字与切音字母的从属地位。

汉语的切音字母并非文字,只是一种辅助汉字的工具。

只有汉字才是正宗的、法定的大明官方文字,而切音字母并非法定文字。

因此,切音字母与汉字并非平起平坐,切音字母从属于汉字,它不能代替汉字,也不是一种新的文字。

汉语字母切音作为辅助学习汉语、汉字和推广官话的有效工具,礼部将会进一步推行并扩大其使用范围,但它不是代替汉字的字母文字,只会用于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地方。

第二,规定各类书籍、刊物使用字母切音。

从乾熙二年三月开始,全天下各郡县小学堂(义务学塾)的国文课本,一律采用汉语字母切音给汉字注音。

中学堂(县学)教材以及通俗读物、各种扫盲课本也采用汉语字母切音注音。

《京师旬报》、《金陵旬报》等用汉语切音字母给生僻字、难读字注音。

此后天下各地出版的汉语书刊在封面、或首页、或封底、或版权页上加注汉语切音书名、刊名。

版印司将会花两到三年的时间,陆续出版利用汉语字母切音编写的官话教材、读物、字表,以促进官话的推广和普及。

“我虽是武事科进士,但却是实打实的进士出身,因此我知道字母切音方案对士林影响巨大。”

王骥面露肃容道:“此方案足以在短短一年之内,让一个大字不识的八岁儿童,学会常见的几百个汉字。可以说,此方案之价值,犹如造纸术与雕版印刷术,对我华夏文明的延续有大功德。”

他说到这里,起身作揖道:“恕我学识有限,实在是不知该如何评价此方案,还请状元公见谅。”

“府尹的反应,与大多数京官差不多,在下并不感到意外。”

陈循连忙扶起王骥,叹了口气道:“但是在下为王府尹感到可惜。”

王骥顿时精神一震道:“状元公何出此言?”

“陛下曾夸赞王府尹是正直之人,若是陛下得知王府尹竟然对字母切音方案并无意见,恐怕会感到几分失望。”

陈循也不藏着掖着,直言道:“王府尹是聪明人,陛下让我寻访在京四品以上官员,了解诸位同僚对字母切音的看法,显然是已经察觉出了字母切音方案的不足。”

“多谢陈学士提点。”

王骥当即欠身一礼道。

陈循微微笑道:“请王府尹不吝赐教?”

“状元公折煞人也!”

王骥再次给陈循加了一些热茶,道:“如果非要对礼部公布的字母切音方案评价一点的话,我认为应该统一字母的发音。”

“愿闻其详。”陈循接话道。

王骥不紧不慢的说道:“我的次子王瑛就读于北平常科书院,他之前奉陛下谕旨离开书院,履行上山下乡之令时,在教授百姓识字的过程中,发现他的同学对切音字母的名称音,读法皆不一样。”

“有人按名称音读,有人按照拉丁字母名称读,还有人按照声母呼读音(即老师教学时的一种读法)读,总之比较混乱。”

“我有理由相信,即便礼部公布了确定版的切音字母方案,可在实际教学当中,真正能够按照方案规定读出字母发音的人,一定会是极少数。毕竟我大明疆域辽阔,南北口音差异巨大。”

陈循颔首道:“府尹言之有理,不知你有何建议?”

“很明显,在字母切音的读音规定方面,礼部公布的方案需要进行调整,否则难以适应南北各地的口音差异。”

王骥寻思了一番,给出了他的答案,道:“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要么采用泰西诸国拉丁字母的通常读音,要么从《广韵》(注2)或《洪武正韵》之中摘选与切音字母对应的声韵字,并以此字读音为准。”

“此番见解,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现行字母切音方案的不足!”

陈循先是眼前一亮,感叹了一句,接着不吝夸赞道:“王府尹当真是文武双全,着实让在下佩服!”

注1:王骥是明代正统年间的名将,因军功受封为靖远伯;大明历史上仅有三位文官因军功受封爵位,王骥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成化年间受封为威宁伯的王越、嘉靖年间受封为新建伯的王守仁。

注2:《广韵》是一本书的名字,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中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它在当时的文人学士心目中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必须遵循的音读典范;韵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属于音韵学材料的范围;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重生朱棣之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重生朱棣之子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一章:臣有一事密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