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军中的移动“工厂”(一)

第三百二十五章 军中的移动“工厂”(一)

小小一鱼鹰舟,李孟羲认为结构简单极了。可鲁犁就是理解不了到底怎么回事。没得办法,李孟羲抓耳挠腮的想了一会儿,他想到了好办法。既然用话解释不清,那就用泥巴,捏出个大概。李孟羲需要黄泥,鲁犁代劳拿铁锹就地挖了一些泥,李孟羲把泥浇上一些水,活成泥浆,然后也不嫌脏,拿泥巴开始捏船了。弟弟以为李孟羲在弄啥,好奇的凑近看。没多久,李孟羲捏出了大致的鱼鹰舟的船型。泥巴捏出的船型正如李孟羲记忆中的船型一样——两个香蕉状的小型船体,中间有连接两个船体的横杠,在左右两个船舱上,有供脚踩的踏板。船舱并不是全部遮盖起来的,前后留有开口,用于存放网到的鱼。李孟羲弄了一手泥,把泥模做好,拿给鲁犁看。鲁犁看的直挠头。“如何?能做吗?”李孟羲好奇的问。“能做是能做,怕是漏水。”鲁犁嘀咕着。嚯,出大问题了。李孟羲只想到鱼鹰舟船体简单,他只以为,船就是木板钉成的而已,却忘了造船需要的技术力有多高了。古代没有能力用整块材料做船,船身是用木头拼做的,包括船底也是木头拼的。少有足够大的大到能直接掏出一个完整船体的大树,而且就算有这么巨大的树,直接掏出一个船,强度也是不行的。因为船体各部分受力不同,有的部位必须得加强,有的部分必须得减重,直接掏出的船,船体各部分材料强度一样,并不结实。没有足够大的树,所以造船之时,船还是用木头拼接起来的。既然是木头拼接成的,木头与木头之间的缝隙肯定容易进水。在现代化的造船工业中,钢铁巨轮可用各类焊接技术焊住钢铁之间的缝隙,而木头船,木头和木头之间的缝隙就没办法焊了。古人在解决船体缝隙时,一是在造船时,船底尽可能用整块木头做底,减少缝隙。二是,木头间的缝隙,可塞入麻纤维之类的填充物,把缝隙给堵死,填麻之后,会在缝隙上再刷上桐油,然后是生漆,有时还有用植物或动物的胶,于是,船缝就不会漏水了。鲁犁不会造船,尽管是很轻量的鱼鹰小船,鲁犁跑了满场,问有谁会造船,结果木匠营百十人,无人会造。鲁犁耷拉着脑袋回来了,李孟羲笑着安慰他说到,“就这么个小船,不会太难。你找人看看慢慢做,不急一时。这样吧,船还交给做杂活的工匠来,船只要下水不沉,众人赏粮五十斤,如何?”听到有五十斤粮,鲁犁就觉得此事能成,不止鲁犁,旁边干活的木匠们耳朵很尖,听说有五十斤粮,频频侧目。交代完做船的事,李孟羲就要,离开了忙碌的木工营地。“军,军师!”鲁犁叫住李孟羲。李孟羲停下脚步,回头看来。鲁犁支支吾吾说,“有人让问,说我们木匠,能不能还跟着学学字?”李孟羲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鲁犁说的什么。在军中开设扫盲班这件事,是为提高士兵们文化水平,为下一步培养合格的基层军官做准备的。如果是战兵们需要学习,那匠人们就更需要学习了。技术相关,学些数理化知识总有些用处。数理化知识好的木匠,比数理化知识差的木匠,更有成长潜力。有句话不是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真理。鲁犁反馈了一个极好的想法,长时间以来,只顾着给战兵们上课,把木匠们却给忘掉了。鲁犁反馈的想法,得到了五十一斤粮食。其中五十斤赏给那个提出意见的木匠,一斤给鲁犁作为他代劳上馈的酬劳。鲁犁喜气洋洋,忙碌的匠人们见到又有人得赏了,一个个都是振奋。匠营真是个前途无量的地方。匠营人才不多,没一人会造船。然而,李孟羲走后,匠人们边干着杂七杂八的活儿,边开始自发的热烈讨论起来,讨论船该咋造。匠人们的主动能动性可见一斑和生产积极性可见一斑。由此可见,激赏法又有多好用。回去,李孟羲说了匠营之事。刘备笑了,“五十斤粮,便可得一小舟,我看啊,没有比孟羲你更会精打细算的人了。”李孟羲嘿嘿一笑,说到,“五十斤粮,是研发费用。依我看,一艘小小的捕鱼舟,工钱要不了十五斤粮食,就能做一艘鱼鹰舟。”研发二字,初听很是新奇,于是刘备问研发是何意。李孟羲便认真给刘备关羽二人讲解何为研发之意。简单来说,比如说要造一个新的东西吧,一开始不知道怎么造,就得试着慢慢造,既然是试着慢慢造,花费的时间就很长了。而且,要是一遍造不好,还得拆开换个思路重新造,如此一来,工本就高了。就算一遍把东西做好,还有可改进的地方,还得继续修改。于是,做一个新的东西时,时间和工本都居高不下。研发阶段,是不计时间和成本的,为的就是摸索出成熟的工艺,然后以成熟的工艺为蓝本,接下来才开始批量生产。一般来说,研发的费用是远高于后续生产过程中单件产品的费用的。鱼鹰舟研发成本如果只是五十斤粮食,那么当木匠们摸索出又快又好的制作鱼鹰舟的技术之后,按难度来说,一艘小小的鱼鹰舟,工作量不会比一架板车要大,原材料只是木头,不用钱,而工钱,付给木匠们十几斤粮食就顶天了。木匠们做板车,一辆板车的工钱是五十斤粮。总不能,一艘工作量少了许多的小舟,工钱也依然是五十斤粮吧。核定工资的标准,依然是李孟羲那条秘而不宣的标准。即,按工时来算,每两一天工时,赏粮一斤。如果一架鱼鹰舟,需要六个工匠,花四天时间才能做完,也就是说,做一架鱼鹰舟,所需的工时,是单人二十四天的工时,按单人两天一斤粮的标准算,需支付的粮食是二十四斤粮食。二十四斤粮就换了一个能浮在水面捕鱼的小舟,简直太划算了。这段时间以来,因为木匠们做好了板车要发工钱,还有干杂活的工匠也要发工钱,给携行具编大篓的工匠也要给发工钱,工钱自然全都是粮食,近来李孟羲支出的粮食已经很多了。私下里,刘备也跟关羽商量了李孟羲大量粮食支出的问题。商议的结果是,一则,粮草充裕,一时半会儿无有粮草不足之忧,二则,激赏之法,确实好用。索性,李孟羲支出粮食就不管了,任他施为。李孟羲一手建立的木匠营,而今如火如荼。夜晚,匠营一片火把通明,忙碌非常,看在眼里,关羽心里踏实非常。碌碌不停之军,总比散漫无事之军,好上千倍百倍。李孟羲在继续说鱼鹰舟的事儿。既然提到了舟船,关羽突然想到一事,问到,“羲儿,你麾下木匠营,可做得大船?”李孟羲愣了下,抬头看着一脸思索之状的关羽,“额,鲁犁已经问了,我营中无人会造船。若日后有了造船工匠,应当能造大船。关将军为何有此一问?”李孟羲好奇。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汉末第一兵法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汉末第一兵法家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五章 军中的移动“工厂”(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