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只待立信

第四百三十三章 只待立信

昨日攻城战后,攻城梯全留在城下,还未及清理。沿城走看,从这头,往那头走,走着走着,李孟羲忽然见到奇怪的一处。眼前有一架攻城梯,这架攻城梯竟然根本没过壕沟,而是直接从壕沟这头,直接搭到城头上了。那么大的跨度,梯子竟然还能够的到城头,李孟羲惊讶极了,他没想到,会有一架长的这么变态的梯子。攻城前跟木匠们交代的时候,只说了最小尺寸,最大长度倒是没说,让木匠们只要不做短,做长倒无所谓。到底是哪个神仙木匠,做了这么一架能跨过深壕还能搭到城头的梯子?这明显可能是一处失误,是有木匠弄错了尺寸,然后做出了超长的梯子。然后,检查的时候,梯子只要不短,就没问题。再到攻城队抬着梯子用的时候,又遇到了有急智的百夫长,百夫长看沟太深,又看梯子够长,索性决定试一下,然后直接就把梯子放倒,一试,还真能搭到城头。好了,现在有第四个破解护城壕沟的方法了——做加长版的攻城梯,直接跨过护城壕沟,直接搭到城头去。此不失为一个巧妙方法。但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破壕有四法,填土法,盾桥填壕法,壕桥法,以及现在的长梯法。前三种方法,都属于把壕沟变坦途之法,唯独第四种,则不属此类别。四种破解壕沟的方法,用其一,就无法再用其二,用填土法,则就不能也不需再用盾桥,壕桥,及长梯法。同理,若用壕桥,则其他三法则就没必要再用。那么,长梯法与其他三法,优劣何在?攻城之时,往城头投放兵力的速度,是破城的关键,所有蚁附攻城法,最重要的核心,必是千方百计的提高人力投放之速度。这么一想,可能长梯法投放兵力之速度,有其劣势。其他三法,变壕沟为坦途,攻城士等于是,走一截坦途,再爬一截短梯。而长梯法,攻城士要爬长梯子,要从壕沟这头开始,一直爬到城头。爬梯速度,远比奔走速度慢。于是,爬长梯投放人力的速度便慢了许多。故而,若把破壕四法列个优先级,长梯法应是最后优先级。其他三法都能保证样城头投放人力的速度,独长梯法,人力投放速度慢了一截。长梯法劣处如此。细思,长梯法也有其长处,长梯法操作极其简单,若是遇到护城壕沟不宽的小城,攻城梯稍微长个丈余,就能从壕沟这头跨到对面城头了,这就省却了填土,搭盾桥,再做壕桥,等等这些工时。在时间紧迫之时,直接用长梯法,能节省大量时间。认真看了长梯一眼,李孟羲继续往下去复查。往下走去,城墙边的攻城梯,时不时就见到一架坏掉的,这些坏的攻城梯没一架是因为被摔坏的,而是遭受了暴力破坏,是被砸坏了。所有坏掉的攻城梯,一架一架认真看过,要么是梯阶被砸断,要么就是主轴被砸折,一架比一架坏的严重,损毁最严重的直接就散架了,梯阶散了一半多,就剩两根轴了,其中一根轴还是断的。等走到最后,到北城角,李孟羲算了一下,一路过来,五十架攻城梯,足坏了十四架,这个数字,相当惊人。李孟羲极其疑惑,当日文安县攻城之时,攻城梯坏了没几架,这次倒好,直接坏了四分之一。难道是,工匠们偷工减料了?不可能。文安县时,缺工具,缺木头,木匠们也缺乏制造攻城梯的经验,且当时人手也不足,文安县攻城时所造的攻城梯,质量根本不可能和此次所造的相比。可为何,攻城梯质量明明更好,坏的却反而多了。百思不得其解的李孟羲,目光上移,朝城头看去。奥,可能是,敌人是准备充足,石头准备的多,所以梯子砸坏了。南和城是座大城,遭遇的又是张宝部主力,黄巾准备充足也正常。但一细想,似乎也不对啊,他黄巾储备的石头再多,只能是提高擂石持续攻击的时间,而不能提高攻击的力度。很简单,虽城大小不同,但都有城垛,文安县的城池,城垛处两个黄巾抬着石头往下扔,一下只能扔一块石头。南和城虽大,然南和城城垛处,黄巾往下扔石头,也是一下扔一块。两处攻城之时,城头落石频率,应该是一样的才对。可细思昨日攻城,攻城没开始多大一会儿,就频频有梯子被砸坏。当初文安县攻城,梯子坏的可没这么快。问题看来不在石头本身。李孟羲仰头看着城墙,眉头紧锁。既此番多有攻城梯损坏,原因不在黄巾的石头存有多少,那关键又会是在哪?南和城和文安县城相比,其差异之处何在?毫无疑问,南和城大,文安县城小,南和城墙高,文安县城墙矮……忽然就是灵光一闪,李孟羲瞪大了眼睛,他勐地凝神再看向高耸的城墙,然后目光侧望,再看向不远一架损坏的攻城梯,那架攻城梯,中间部分梯阶被砸坏了。是了!是高度原因!南和城高大的多,石头砸下来,加速过程长,因而动能就大,破坏力也就大,所以才今番攻城,大量攻城梯被毁。没想到,城高两丈,竟能使城头落石破坏力增加这么多,李孟羲抬头看着高耸的城墙,若有所思。看来,攻城梯也好,攻城椎也好,这些器械应该根据城墙高度,而相应的提高坚固度。也就是,城越高,攻城梯应该越粗大坚实。一处疏忽,便造成了攻城之时大量攻城梯被砸毁,多少人员伤亡,战争真是血淋淋的法则,要从战争中学的经验,要付出血的代价。走到损毁的攻城梯处,李孟羲蹲在那里,拿着一截断的梯阶,梯阶随手掂量了下,李孟羲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好像,木头轻了点吧?可能是柳木,李孟羲想到。依照李孟羲所知不多的木工知识,常用木头中,大概柳木是最轻的,也就最不结实。难怪这一截梯阶被砸断了,柳木不结实,自然容易断。看来,攻城梯的制作还不严谨,攻城梯梯阶不说用好木头了,但应该尽可能避免不用朽木,也不用轻脆的柳木。攻城梯不同于一般的梯子,一般的梯子,能踩人就够。而攻城梯,还要承受城头落石的砸击,要坚固一些才是。这一点,是疏忽了,也是木匠营没意识到的一点。梯阶毫无疑问,应该用坚固的木头,至于攻城梯的主轴,李孟羲觉得,对木头的要求应该没那么高,因为力承受方向不同。梯阶是横着的,梯子的主轴,是斜着的,竖着的,自然,石头砸下来,横着的卡察就断,竖着的,曾掉点树皮。是这样了,制作攻城梯的话,好木头应该优先用在梯阶上。除了梯阶错用了柳木以外,这架损坏的攻城梯,别的倒没什么缺陷了,李孟羲想到。其实仔细看一下,这架攻城梯足够大和足够宽了。和文安县攻城战时相比,当时文安县时,缺人,缺木头,缺工具,攻城梯做的窄窄的。而这次攻城,木匠们材料丰富,工具也丰富,为做攻城器械,拉来了好几车好木头,因而,攻城梯做的又宽又大。就拿宽度来说,是文安县时攻城梯的两三倍宽,梯阶也粗了不少,防御力本该强了不少,可遇到了坚城,防御力的提升,没有落石破坏力提升的多,因此,折戟沉沙。攻城梯明显有强度需要,增加强度的方法,李孟羲认为,一是,材料,比如不用柳木朽木,尽可能用坚固的木头。二是,加粗工件,用粗的梯阶,换掉细的梯阶。至于第三点,可能是设计。至于如何如何设计,李孟羲一时陷入沉思。攻城梯最重要的地方,是梯阶,因为梯阶是横着的,容易被落石砸断,攻城梯脆弱的地方,也是梯阶。增强攻城梯强度最有用的发力点,就是提升梯阶强度。设计,该如何设计,梯阶就这么简单的一根棍,有何能设计的?穹顶结构,倒是能增加强度,木棍带点弧度也能扛拉伸,可把梯阶做成拱形的,难度太大,性价比太低。不可行。问题不知该怎么解决了,李孟羲拿着断木头,沉思了起来。他这一沉思,便忘记了周围,忘记了时间。时间太久了。一旁,刘备几人等了李孟羲许久,不见李孟羲动弹。刘备和关张二人相视一眼。刘备走过来,拍了拍李孟羲肩膀,轻声问,“羲儿,在想何事?”李孟羲茫然抬头,“梯阶。”刘备看了一眼李孟羲手里的断木头,是找话说,也是看李孟羲眉头不展想开解一番,刘备笑到,“木头断了何妨?断了还有这一长节,凑凑还能再做个小攻城梯。”这话,还带上哲理了。彷佛就是在劝解李孟羲说,没必要为这断木头费心思,长的断成了短的,一样能用。就如这人生啊,何必整日眉头不展……李孟羲还沉浸在思考之中,他茫然的看了看手中的木棍,又抬头看了看刘备一眼,“这能用?”言下意思是说,这木头是柳木的,又软又脆,能用?刘备笑道,“如何不能?就比如说快子,快子长了能用,快子断了,拿断的,凑合也能用……”刘备跟李孟羲,两人这一轮对话,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但,刘备突然一说快子,李孟羲突然就感觉似乎抓到了点什么。片刻后,李孟羲勐然瞪大了眼睛,他想起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典故,一根快子是轻易能折断的,两只快子,是不容易折断的。也就是,既然一根木棍容易被石头砸断,那么,何不两根木棍绑一起,不就不容易被砸断了吗?还有!折过快子的人都知道,一根长快子很容易折断,然后再拿起断的半根快子再折,也倒能继续折断,但随后,要折四分之一长的快子,几乎——难以——折断!折快子的都是同一个人,力量大小一样,为何越短,越难折?可能是杠杆原理,也就是,折快子的时候,支点在中间,发力点在两端,快子越长,力臂越长,越容易把快子折断。同理,快子越短,力臂越短,快子就越不容易断。石头砸攻城梯梯阶,好像也是一样,石头砸下来,砸于梯阶正中,卡察一声,梯阶断了,那么,于此时,情况与折快子不同了,折快子支点在正中,发力在两端,石头砸梯阶则反过来,施力在正中,支点在两端,但原理是一样的。梯阶越长,石头砸中梯阶时,力臂越长,越容易把梯子砸断。反之,梯阶短,不容易被砸断,梯子反而牢固。想到这里,李孟羲再往攻城梯一看,一下就明白问题在哪了。攻城梯做的太大了,太宽了,比文安县时的攻城梯,梯阶宽了两倍不止,梯阶因此就长了两倍多,于是,就相当于变一根短快子为长快子,反而变得容易被砸断。李孟羲曾认为,攻城梯宽窄不重要,宽一点窄一点无妨,现在明白了,宽窄竟然,十分重要!攻城梯做的大了,做的宽了,竟然反而会变得脆弱。此次攻城,错就错在木头充足,时间充足,错就错在一切充足,木匠们又认真,认真的把攻城梯做的又大又宽,气派非常。却因此,使梯毁人亡。竟会如此。李孟羲眼神闪动,他站了起来,略带激动的看向刘备,“我弄明白了!”他大叫。又朝关张二人看去,“我弄懂了!是他娘的杠杆!”他兴奋的跳了起来。关张二人相视一眼,什么叫“他娘的杠杆”?不待刘关张相问,李孟羲就开心的,迫不及待,好为人师的,立刻就讲起自己的发现。随地一找,找来一根木棍。拿木棍做比,“三位且看,若拿此棍比做梯阶,棍长,撅之则断。”说着,李孟羲卡察一声,把棍撅了。“减一半,再撅,则费力。”卡察,李孟羲再撅。“又减一半,则更费力。”如是者三,李孟羲撅棍三次,手中只留了短短一截木棍。他讲到,“力撅木棍,力不变,棍长则易撅,棍短则不易。何也?杠杆也!何为杠杆,此为支点,此为力臂……”略讲了一通之后,李孟羲道,“这梯阶,也如木棍。城上落石砸来,梯阶越长,则越易折,短则坚固。于是,攻城梯越窄越好,可听明白?”刘关张三人个个眉头紧锁,思虑模样。不用李孟羲讲太仔细,刘关张三人生活经验丰富,一想也明白,平日不管是折柴还是撅竹,长的不费力真就一折而断,若是短的,就是用了上了力气,也不好折断。三人没想到,攻城梯的道理,跟这折棍的道理竟然是一样。人折棍,石砸梯,棍长则易折,梯长一样易折。好一会儿,三人明白过来了。刘备点了点头,道,“攻城梯确是宜窄不宜宽,梯纵再宽,也不能两队人爬梯,不然,两相扰乱,反倒不美。故而,梯只供单人攀爬,不必宽,恰能一人可上下最好。”李孟羲挠了挠头,“奥!”他瞪大眼睛看着刘备,有些意外。倒是没想到这一点。刘备的意思是,攻城梯最好是能够单人攀爬就够了,哪怕做的宽,宽度够两人爬,实则攀爬时,两排人会相互干扰,反而不利攀爬。且,梯子宽了,还容易被砸坏。这两下一考量,自然,攻城梯窄的好。边上关羽沉吟片刻也道,“羲儿,咱守城时,有叉杆。若咱攻城之时,梯子窄了,他就不好拿叉杆推梯,也是一项好处。”李孟羲头转过来,再看向关羽,“奥!”他又是瞪大了眼睛,又是惊讶。守城叉杆,李孟羲熟啊,这玩意儿,还是他想出来的呢。但这会儿,他没想到,梯子窄了,还能反制敌人推梯。简单来说,宽一米的梯子,敌人推梯,推一米长的梯阶,推哪里都能合力翻梯。但是梯子窄到半米的时候,敌人要推梯,着力点就少了许多,可能本来梯宽一米的时候,边上的人还能凑到推梯,梯子窄了半米之后,边上的人就够不着了。这样,梯宽一米时,敌人七人可同力推梯,梯宽半米的时候,敌人就四人能凑上来推梯,于是,我军攻城梯被推翻之可能,小了许多。关羽又道,“梯窄,倒还省工料,工时。梯轻,抬梯扶梯轻便不少。”“奥!”李孟羲又奥了一下。这一点,又没想到。梯子窄了,工料要求就降低不少,就比如,宽的梯子,梯阶需要长木头,没有长木头,就做不了梯阶。而窄的梯子,短木头能用,长木头锯短了,同样能用,这就让材料变得丰富了许多。就如关羽说的,梯子窄了,自然也就轻,攻城士卒抬着梯子跑,能跑的更快,梯子倒了,扶起来也更快。纯靠人力,轻便比沉重,好用太多。边上,张飞疑惑的挠了挠头,看向李孟羲,迟疑问道,“小孟,你说他娘的杠杆,俺明白了。有支,有臂,就是杠杆。”“昨日俺攻城门的时候,”张飞睁着大眼,目露思索模样,“破第一道城门,俺对着两门正中撞的。瓮城城门,俺见是对着左边城门撞的。”“照你说,哪个对?哪个撞的快?”张飞说完,就拿眼看着李孟羲。这一下,给李孟羲抛出了一个麻烦的问题。李孟羲一下被问住了。攻城椎撞门,怎么效率快,不知道啊!可能是杠杆,但,哪是支点,哪是力臂?李孟羲思索良久都没有思路,他回头看了一眼,又朝远看了一眼,“走,找城门试试。”东城墙,是攻城方向,城门已被撞毁。绕了一大圈,至南门。到城门下。李孟羲抬头看着高大厚实的城门,他走到一扇城门的边沿,用力想试着把城门推开,太沉了,李孟羲用上极大力气,然而,城门吱呀呀的响,慢腾腾的动。推不动,李孟羲索性放弃。仔细看了看城门,城门有门轴,门轴连着一扇大门。单扇门的杠杆,那门轴是支点。推门的时候,离门边越近,则力臂越长,越容易推。反之,靠近门轴推,力臂短,非常费力。于是,李孟羲笑问,“关将军,还有三将军,你二人,谁力气大?”“哈,二弟三弟力气一般大。”刘备一旁抢先插话道。这就是刘备的聪明处了,不伤两人和气。万一李孟羲一句话,引的两人较量力气,反倒不美。关张二人,应该力气彷佛,李孟羲点了点头,道,“有劳关将军三将军来一试究竟。关将军外推门沿儿,三将军内推门中,两位将军且用十分力气,看谁推的过谁。”李孟羲相请,关张二人,捋起袖子,一里一外,一推门沿,一扛门中。“推!”李孟羲喊到。张飞关羽立刻发力推门。结果毫无悬念。关羽推门沿,轻松把推门中的张飞给推过去了。见此,李孟羲又道,“反过来,三将军推门沿,关将军推门中。”两人于是又换。这一推,同样没有悬念。张飞推门沿,则反把关羽推回去了。停下,关张二人皆若有所思。良久,关羽看向李孟羲,“平日推门,也知门沿好推,却未深究,竟还是杠杆。”张飞哈哈笑道,“俺知矣!是他娘的杠杆!”这下,应该明白了,推门,从边沿推,最有效。门之于城门轴,推门也好,撞门也好,得撞边沿位置。可是,城门归城门,城门关闭状态,后边还有门栓呢。加个门栓的话……破门是怎样破的?细思大概两种情况。一是,撞断门轴,大开城门。二是,可能门轴没断,攻城椎倒是先把门撞烂了。尤其第二点,李孟羲突然记起,军中制作的两次攻城椎,全都是用木桩子做的撞锤。也就是,锤头是平的。好像,电视剧中,攻城椎是会削成尖的吧。平头锥头,对门施加的力一样,也就是,于第一点,撞断城门轴时,平锤尖锤无区别。但若是第二点,撞烂城门破门时,毫无疑问,尖头压强大,更容易破坏城门。想到这一点,李孟羲有了计较。看来下次做攻城椎的时候,也得把头弄尖。弄尖还不行,最好是硬木头,不然像是柳木,尖头撞一会儿,就软了,软的跟毛笔一样,每次撞门,大部分力量,都被缓冲了。所以得用硬木头。其实,如果条件足够,给攻城椎锤头包层铁皮更好。铁皮可不会撞软。铁皮硬度,胜过所有常见硬木。于是,铁头攻城椎,对门的破坏能力最强。这是于破门之第二种情况,锥头和钝头的区别。但于第一种情况,城门后插门栓,此时,到底往两门缝中间砸效率高,还是往一边砸效率高。于此时,破坏对象,是门轴。左右门门后,门轴和门相连的地方,是插门轴的门鼻儿,门鼻儿,大概就是支点。要破坏门轴,自然还是砸门边沿。问题就在于,往门缝中间砸的好,还是往边上一个门,砸一个门的好。以李孟羲的分析能力,他此时,弄不十分明白了。分析不出究竟了。撞一边城门,力量可能集中,大概等于是,快子固定着,集中力量从一头折。撞城门之间,则大概等于,快子固定着,力量分成两部分,从两头折。李孟羲猜测,撞一边,城门轴更容易断,但,这毕竟是猜测,分析对不对,李孟羲也不知道。索性,直接推来攻城椎一试究竟算了,直接实物实验。昨日攻城,攻城椎有四架,坏了一架,尚有三架完好。于是令士卒把攻城椎推过来。一段时间之后,士卒们把沉重的攻城椎慢腾腾的推来。而后,令人在后关上城门,插上门轴。又令士卒,轻晃攻城椎撞门,先撞城门正中。冬。冬。攻城椎一下一下的往城门正中撞,可以看到,攻城椎同时撞了两扇城门,两扇城门都微微向里形变。城门向里形变,就别着门轴,门轴若断,就是被别断的。李孟羲还发现,因为城门不是完全水平的,有一边门外边凸一点,一边门里边凹一点,于是,撞的时候,总有个先后,攻城椎先撞到一门,又撞到后边一门,力道层减,门前后晃荡,跟个弹黄一样。李孟羲觉得,这可能,就浪费了一些动能。一扇门,弹性单算,两扇门,弹性相加,浪费的动能,则就更多。撞了一会儿,李孟羲令停下。稍把攻城椎转一下头,把攻城椎对准左边城门沿儿撞。冬。冬。再次一撞,明显看到,单撞左城门边沿,形变大的多。门轴断若是被城门往里别给别断的,那么毫无疑问,单撞一边城门时,城门往里别的更深,对门轴的伤害更大,更容易把门轴损坏。到这里,李孟羲认为,单撞一侧城门,效率更高一点。这其中,涉及到动能浪费,涉及到城门形变。拿不定主意,李孟羲问刘关张三人,问,“三位觉得,撞门中,还是撞一侧,破门更快?”刘关张三人入神的看着冬冬被撞的城门,看着一侧城门不停的往里别。“某觉着……”刘备手摸下巴,眉头微皱,思索模样,他迟疑了一下,“是撞一侧更好。”“某也觉着如此。”关羽凭感觉,也给出了答桉。“俺也一样!”张飞是同样的回答。四比零,所有人都认为,撞一侧破门更快。“那就说定了,日后再撞门,对着一侧门撞!”李孟羲下了论断。刘备点头,关羽则是稍有迟疑,关羽手拂长须,仰头上看,盯着高大的城门中端看了好一会儿。“若说破门最快,攻城椎越高,或可破门最快。”关羽说完,不去看刘备,不去看张飞,却低头看了李孟羲一眼。彷佛就是,关羽觉得,李孟羲肯定懂为何如此,刘备张飞,算了,不是顶尖聪明。李孟羲倒是疑惑了,破门快慢,跟攻城椎高低……有关系?他想了好一会儿,明白了,还真的有关系。按极限假设来推断,如果攻城椎极限的矮,那么,撞门时,只能撞到城门角,这样费力撞了半天,城门的木头撞的变形了,甚至城门角破了,但是,门轴没断。城门本身,也是杠杆。往城门角撞,阻力乃是城门之弹性形变。城门角此处,弹性形变力臂长。也就是,城门弹性形变,就抵消了很多攻城椎的动能,剩下的,对门轴的动能,就少了许多,因此,就难以破坏门轴了。所以,要想撞断门轴,最好是攻城椎的撞锤和门轴齐平,这样,力直接施加于门轴上,更容易断轴破门。而放在实际中,一般而言,城墙极高,城门也是非常高大,城门的高度,远比攻城椎高,要想攻城椎锤头和城门轴一个高度,不太可能。但纵是如此,攻城椎越高,离门轴越近,对门轴施加的力也就越大,断轴破门的效率,也就越高。所以,攻城椎要想破门高效,不仅攻城椎要大,锤头要重,且高度也要高一些才行。攻城椎的高度,竟然也影响破门效率。李孟羲很意外的,又弄清楚了一点。李孟羲觉得自己这片刻时间,弄清楚的东西可太多了。更让李孟羲感慨的是,好多问题,竟是刘关张三人发现并指出的。刘备拿快子和断掉的攻城梯梯阶作比。刘备说攻城梯最好爬单人,双排人容易相互影响。关羽说,窄梯轻便,抬扶便利,且城上之敌推梯,敌借力之处少。张飞则因为昨日攻城,亲自带领攻城椎破门,由杠杆想到了撞门到底哪点破门最快。关羽最后,则又提到了,攻城椎高度问题。这三人,贡献了多少问题和思路。这让李孟羲明悟,虽然说,已知道集众人之智,从刘关张,从普通士卒,从军医,从木匠们,从任何人那里收集众人的点子与方法,远比自己一个人单想高效的多,但这是不够的。思考问题,众人思路碰撞,也是集众人之智,能提高思考效率。看来,以后不能自己一个人闷头想问题了,得找人一起讨论才是。就如今日,若无有刘关张三人一起讨论,哪能知道这么多东西。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汉末第一兵法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汉末第一兵法家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三章 只待立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