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章 弓弩指挥法,“火枪”夜战术

第九百二十章 弓弩指挥法,“火枪”夜战术

入了腊月,天寒地冻,大鹿泽分寨,一月一次的合兵演阵再次开启。

军中有战兵万人,两千留守巨鹿城,八千都在分寨。

此次演兵与以往一样,分诸队列,战阵,步,弓,骑三军分演,还有三军并阵演练。

半日后,演阵结束,在演阵所见,战兵们的阵列是越来越齐了。

李孟羲判断阵势强弱的方法只有整齐这一点,也只会整齐这一点。

结束后,李孟羲跟关羽走在营中,他们商议着操练事宜以及其他事务。

走着走着走到了靶场,靶场中,遍地落着箭失,箭失零零散散乱七八糟,有好多士卒正在把地上的箭失收回。

方才演阵时,弓弩队只放了一次箭,弓弩队在步阵之后,朝前抛射了一轮箭雨。

当时旁观,觉得弓弩队队列整齐阵列丝毫不乱,觉得还行。

可现在发现,箭雨射的极其散乱,箭支极其不集中。

李孟羲停下脚步抬头问关羽,“关将军,你说,弓弩隔阵抛射时,该怎么射?”

关羽想了想,“朝上射,还能怎么射?”

“……那又如何使箭雨集中,你看,地上的箭射的乱七八糟,太散了。”

李孟羲想问关羽集中箭雨之法,关羽思虑良久,不能回答。

关羽都不知道,李孟羲就更不知道了。

李孟羲坚定的认为,箭雨是有办法集中的。

在校场,李孟羲召集弓弩手三百人,使其成方阵站立,然后,在阵前用粮食袋子挡了严严实实的一堵墙,完全遮挡住弓弩手的目光,这是为了模拟实战之时弓弩手们列阵后队,视线被前方步阵挡住的情况下的射击条件。

在弓弩手前方,粮袋之后,六十步位置,某个地方数了一百个靶子。

李孟羲指挥道,“往右上角抛射!”

三百弓弩手立时张弓搭箭,弓弩拉响声嘎吱嘎吱响,一阵弓弦震响,箭失嗖嗖的飞了出去。

连续多次射击,三百弓弩手,人发十失,共发三千失。

射完,李孟羲去检查命中情况,结果检查了一番,足足三千根箭,命中的还不到十支箭。

抛射命中率这么低,低到过分了。

李孟羲郁闷的找到关羽,“关将军,看不见啊。要是步阵挡在前边,弓弩手都看不到前边,茫然抛射,射的太乱了。有无改良之法?”

关羽抚须沉吟,他看着校场上四处散乱的卷箭,思索道,“若是有地势,弓弩手站在高处,不难看见。”

李孟羲提出反对意见,他皱眉道,“有地势固然很好,可若无地势,又该如何?”

问题很简单,问题不过是,弓弩手视线被前边的阵列挡住了而已,关羽皱眉想了良久,“要不,稍散阵势,人站稀一点,后边的人就能看见了。”

李孟羲想了想,摇头,阵势散了容易被人家击溃。

退而求次,关羽又想一法,他说,不必阵势皆散,可于一个个百人队之间留下缝隙,弓弩队百人长站缝隙之中负责观敌指挥。

这个方法好了点,但仍不妥。

激烈的大战中,阵势一点缝隙也不能有,稍微留点缝隙都可能落败。

问题进入死胡同了,正这时,一骑回营斥候从面前经过。

当看到斥候的时候,李孟羲和关羽突然灵感来临。

“骑兵!”

两人不约而同的突然看向彼此异口同声的出声说到。

太默契了,两人不由得笑了。

步兵与步兵之间,前边严密的步兵阵势是肯定会遮挡后边的弓弩队的视线的,这是个无解难题。

但,跳脱于步兵之外,问题就解决了。

战马高出步兵不少,在马背上,直接能越过阵列阻挡,一下能看到对方阵势那里。

视线问题直接解决了,李孟羲牵来一匹马,他爬到马背上,再次开始测试。

还是那三百弓弩手,还是前边堵着道墙,啥也看不见。

“听我令,右上角,射!”

士卒们弯弓就射,箭雨嗖嗖抛飞出去。

李孟羲在马背上,他有高度优势,他看到,士卒们漫撒出的箭雨离靶子相去甚远。

“往前一点。”李孟羲指挥着。

随着他出言提醒,士卒们放远了射界,把弩抬的更高,把弓拉的更开,又一波箭雨嗖嗖飞出去。

在李孟羲的视角,他看到一蓬黑压压的箭雨越过靶子的所在,朝远远的位置去了。

靶子就六十步远,这一下射到百步外了。

“……再近一点,你们射太远了。”

弓弩手们再次得了李孟羲的吩咐,他们这回放陡了弩,收了张弓的力道。

嗖嗖嗖。

又是一波箭雨,这回,又过了,这回射的又近了。

“……稍微再远一点。”

嗖嗖嗖……箭失仍是漫射,仍然离靶子区域相去甚远。

“再远一点。”

嗖嗖嗖。

“再近一点。”

……

“偏左了。”

……

“又偏右了。”

……

李孟羲在忙碌老半天之后,士卒们都累的没力气了,他仍然未能如愿把箭雨调度到目标区域。

李孟羲这时意识到,不太行,发现问题了,弓弩部队指挥起来有些难。

在弓弩手们歇息的间隙,李孟羲向弓弩手们传授着知识,李孟羲的想法是这样,他想把方向分成十二点钟,用钟表方向指名攻击方向,然后,再用角度指名射击高度。

比如,“两点钟方向,四十五度抛射。”

这是个同时能兼顾方向和射击距离的命令,只要士卒们能知道朝两点钟射击,只要能精确做到射击角度,那么几乎就可以将箭雨密集的投射到某一处极小的区域。

可是,李孟羲传授知识失败了,讲了半天,士卒们勉强听懂了日晷和所谓十二点方向,可到角度这里,士卒们听的一脸茫然。

李孟羲固然知道角度指挥法很好,可他同样知道,这个指挥方法只有在当士卒们经过学习之后才能使用。也就是说,这个方法有一定门槛。

在极端的情况下,精锐士卒死伤殆尽,手里只有一堆没经过太多训练的新兵,又该如何指引射击,李孟羲陷入深思之中。

李孟羲想到了弩,弩有望山,望山有距离刻度,于弩兵,只要指定了方向,再指定距离,弩兵看着望山直接就可以精确抛射。

可,弓箭又该如何,弓箭要想有杀伤力,必需得拉满,于弓箭,想控制射击距离,只能调控角度。而角度又不好掌握,存在门槛,这就使得适用性不强。

想不通就不想了,先练练再说,看士卒们歇的差不多了,李孟羲振作精神,他把士卒们叫起,再次开始训练。

“还是右上角。听我令,射!”

弓弩震响声中,数百箭失齐发。

箭失乱七八糟的。

李孟羲挠头不已,方才绝大多数箭失过于偏右了。

他在马背上朝下看了看,对众人道,“这回,稍微往左一点。”

得了吩咐,弓弩手们重新开弓搭箭,箭失嗖嗖飞射而出。

李孟羲忍无可忍的指着队中某人,“说了往左,哪是左,你不认识左右啊?”

忍无可忍的李孟羲,伸出左手,做了比划,“这边是左!看清没有?”

队伍中那人唯唯诺诺不敢直视李孟羲的眼睛。

“再来一回,还是稍往左,预备,射!”

李孟羲就留意着队列中那家伙,结果这回,这家伙又把方向弄反了。

一波射完,李孟羲忍无可忍又把那人训斥一顿。

李孟羲还是好心,训斥完,认真指导,“这回,跟着我手,看我手往哪,你就往哪射。”

“预备,射!”李孟羲手向右挥去。

这回,有李孟羲挥手作为指引,那个疑似不识左右的家伙,这回射对了。

为防止那个士卒又或是队列中其他人弄错方向,李孟羲在后边就都加上了手势动作。

弓弩手们抛射的箭失仍然散乱,李孟羲仍然不满意,在一次次调整命令时,李孟羲下意识的拿手比划着。射的远了,他手就下意识放低一点,射的偏左了,他手下意识的就偏右一点。

士卒们大多都注目于李孟羲,他们下意识的就跟随李孟羲手臂的动作,李孟羲手高一点,他们下意识的就把弓弩抬高一点,李孟羲稍微往左或往右偏,他手往哪偏往哪指,士卒们就跟随着同样方向调整。

双方暗有默契,却谁都没有发觉。

李孟羲渐渐的发现,不知怎么搞的,抛射精度好了许多,箭雨越来越集中于靶子区域了。

李孟羲只当是士卒们手感熟悉了缘故,他回头夸赞道,“不错啊,咱们射的越来越齐了。再来一回,预备,射!”

射完了,李孟羲没有用手指示方向了,士卒们再一次射的乱七八糟。

“刚夸过你们,你们可又乱了。”李孟羲无奈的说着。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李孟羲自己都没意识到问题,旁观的关羽,他看着人群当中李孟羲用手调度的动作,关羽若有所思。

——

演练结束,关羽找到了李孟羲,与李孟羲谈起调度之法。

听关羽讲完,李孟羲茫然不解,“手?什么手?”

关羽便解释用手调度之法。

关羽对这种调度之法甚是高看,关羽觉得,这种方法又简单又容易看懂,想往拿射,手指一下就是,士卒一看就知往哪。此法还要比所谓的日晷指向法更精确,毕竟,日晷只能指十二个时辰的大致方向,不够精细,而用手指挥,径直指向的就是目标。

李孟羲越听越觉得,这怎么跟指挥钢琴演奏一样?

李孟羲挠了挠头,他看着关羽,“要不,手里拿个旗子,或者拿个棍子?手不够直,也不够长,不显眼……”

关羽眼睛一亮,“甚好!”

李孟羲跟关羽立刻去找了一根枪杆,然后,重新召集弓弩手,还是在墙后隔墙抛射。

“都看着我这根棍子,我棍指哪,你们就射哪,我棍指多高,你们弓弩就抬多高。”

交代完,李孟羲举起手中长棍,长棍在他手中如同一根指针一样,斜斜的指向靶场所在。

弓弩手们一边拉弓一边瞅着李孟羲的手里的棍子,有样学样的跟着所指方向把扬起弓弩。

“预备——放!”

一声令下。

弓弦震响。

箭雨嗖嗖飞出。

这次,一群新集结的弓弩手,他们根本就不知靶子在哪,隔着墙,他们只是跟着棍子所指方向射过去,第一波箭雨,估计有十分之一直接落到了靶子区域。李孟羲看见,有好多个靶子同时被箭失射中了。

射击近了点,李孟羲压低了棍子的高度又指挥了一次,这回,弓弩手们也压低了射击高度。

又一波箭雨,箭雨范围把所有靶子都笼罩了。

这才是抛射,这才是集火射击。

一个战术改进,直接使箭雨集中与精准了二十倍不止。

只有精准且密集都箭雨才称得上是有杀伤力的箭雨。

——

至这日夜晚的时候,李孟羲把“指挥棒”引导箭雨的战术又改进了许多。

首先,是“指挥棒”的问题。

普通枪杆不够醒目,红色枪杆才醒目,所以,弓弩队指挥官最好是拿一杆红杆长枪。

还有,指挥位置也不对,指挥官站在一侧,有角度差,士卒们不容易看清。所以,指挥官应该是在弓弩队列正前位置挥枪指挥。

还有,指挥官在马背上,弓弩手在地上,有高度差,最好是,指挥官在马背上指示方向,下边,前排放精锐弓弩手,前方的精锐比照着指挥官指示的方向调整好射姿之后,后排的士卒就跟着有样学样,第一排的人弓朝哪个方向,第二排的人弓也朝哪个方向,第一排的人把弓举多高,第二排也举多高。

然后,第三排再比着第二排,第四排再比着第三排,依次向后。

这样的指挥方法,适用性极强,只需模彷就行,猴子都会模彷,更勿论人。以此方法,新兵也能做到集火抛射。

所以结合这个战术,弓弩队的伍长什长之类的军官,应该在排头第一排的位置。

还有,白日测试发现,虽是指向同样位置,虽是弓弩都抬到同样高度,但是因为弓弩力道不同,同一个射击高度,箭失射击距离根本不一样,这就使得,箭雨总是乱七八糟。

由此,凸现了军备统一的重要性,只有当弓弩力道统一之时,箭雨才能精准覆盖。

由此,得出了弓弩编成的方法,从大规模阵战这一点,大规模列阵作战,弓弩队难免要缩在阵后隔阵抛射,要隔阵抛射,弓箭和强弩最好单独编队,这二者若是混编,难以统一调度。

李孟羲在兵法中郑重记下【立马引枪】指挥之法,立马指的是,弓弩队有必要每百人配一匹战马,因为弓弩射击视界很重要,一匹战马,就意味着良好的视界。引枪指的是,用枪杆,最好是用特制的朱红色的有特殊标识的枪杆来指挥箭失射击方向。

考虑到夜间作战,夜间之时,枪杆就瞅不见了,所以此时,得有火,不仅得有火,还得有如同激光剑一样能指示方向的火。

李孟羲思来想去,不好弄,灯笼不好弄,火把也不好弄。

灯笼除非绑在枪杆上,绑一熘,才能满足指向效果。火把也得绑一熘才行。

桐油是不错的东西,夜间若是突然遇战,立刻用桐油把枪杆上半截一浇,再点上一把火,烘的一声,枪杆就着火了,就有一根燃烧的枪杆了。

这样一根枪杆,在黑夜当中,宛若明灯。

所以,弓弩队百夫长人等,应该身上带着桐油和火种,以在夜战之时快速做出反应。

再考虑到,万一下雨,点火也没用了。

李孟羲便想,要是有不怕雨的发光物多好啊。

有“火枪”夜间指引箭雨这一法,推而光之,李孟羲另得到了夜间骑战之法。

以前,夜间指挥靠的是火旗,火旗乃是绑着火把的长杆,火旗于步战可用,可于骑兵作战时,骑兵拿着一根笨拙的火旗都不能作战了,浪费一个人力。

所以,骑兵夜间作战的火旗指挥法,可以换成“火枪”指挥法。

将领往枪杆上涂一点桐油,再点上火,枪就成了一杆带火的枪,这样,火枪不影响继续作战,还兼有旗帜作用。

鉴于,桐油淋在枪上燃烧不了多久,可以做特殊的骑枪,比如,在枪头镂空,留出放引火物的地方。

再考虑到,就为了能在夜间点火,把枪头上加了冗余物,影响作战,这有些得不偿失了。

所以,最好的选择是,不在枪头做什么改进,换用添加配件。

可以用松木或者什么东西做成配件,在需要之时,把配件套在枪头,点上火就能用。

这种基于“火”和“枪”的战术,关羽将之命名为【火枪】。

李孟羲不由嘴角咧了咧。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汉末第一兵法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汉末第一兵法家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百二十章 弓弩指挥法,“火枪”夜战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