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1.第一章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有爱总会有奇迹

在这世上,有一种最能体现无私意蕴的感叫**心,它穿越时空,照亮一个人心中的黑暗;它无私而高尚,融化人们冰冷的心田;它不求回报,心甘愿地付出。世上每个人都期望得到爱。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可比拟的。给人以爱,你也将处处得到人爱。

有一位妇人看见门前坐着3个老人,虽然不认识他们,但是友好的招呼他们进门吃点东西。

“家里的主人在吗?”老人们问。

“不在,他出去了。”女人说。

“那我们不能进去?”老人们回答到。

晚上,丈夫回到家,女人将事经过告诉了他,然后就让女人出去邀请三位进屋休息。

但是老人们说:“我们不可以一起进一个房间?”丈夫不解。

其中一位老人说,“我们三个人,这位的名字是财富,那位的名字叫成功,我是爱,你们商量以下,要我们中间哪一个到你们家。”

女人进屋里告诉了丈夫,丈夫兴奋地说:“赶紧让财富进来吧。”

女人表示反对:“为什么不让成功进来啊?”

他们的儿媳妇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想应该先邀请爱进来。”

丈夫思考了一下,同意了儿媳妇的话,就让夫人出去邀请爱进来。爱起身向屋里走去,另外两位也跟着进来。

大家不理解,“我们只邀请爱,怎么你们二位也进来了呢?”

三位老者说:“如果你们邀请的是财富或者成功,另外两位不会进来。然而你邀请的是爱,因为无论爱走到哪里,我们都会跟随。”

生活中,爱常常在最微小、最平凡的行动中表达出来。爱不是誓,不是许诺,它是生活中小小的细节。

在波斯里亚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叫弗西姆的妇人,她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和一个善良的丈夫,她的丈夫在奥地利工作,有一天,丈夫从奥地利带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

不久,波斯尼亚战争爆了,弗里姆的丈夫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而战争也毁灭了他们的家园,弗西姆只好带着孩子到他乡逃难,临行前,弗西姆并没有忘记那两条金鱼,因为那也是两条生命啊,而且还是丈夫给自己和孩子的礼物。她把金鱼轻轻地放入一个小水坑里,然后出了。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弗里姆和孩子们重返家园。而家乡仍是一片废墟,弗西姆不知道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家重现生机。

忽然,她现在她曾经放过金鱼的小水坑里,浮动着点点金光,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小金鱼。它们一定是那两条金鱼的后代。弗西姆突然间看到了希望,她像看到了丈夫的鼓励,她和孩子们精心饲养起那些金鱼来,她相信,生活会像金鱼一样,越来越好。

弗西姆和她的金鱼的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从各地赶来,观赏这些金鱼,当然,走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买上两条带回家。也许,那金鱼象征着希望。没用多长时间,弗西姆和孩子们凭着卖金鱼的收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弗西姆用自己的爱心拯救了两条金鱼的生命。虽然我们无法预金鱼的繁衍,那是偶然的现象;但是,爱心不是偶然的,是从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中显现出来的。爱心能清除悲伤的瓦砾,推倒绝望的断壁,也能点燃希望的灯。一点一滴无声的爱是很关键的,爱心所至,必将春风化雨暖人心。

有一个生在英国的真实故事。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颔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可见,完成梦想,不一定非得要冷酷地厮杀和欺诈,有时,只要你拥有一颗爱人之心就可以了。

爱心给人的感觉不是伟大,而是平凡,心是人活动的天地,一个微笑,一句暖语,都会让人感到温暖。只要你拥有一颗爱心,并且让它在你心里长存,那么爱心不管在哪里开花,终究有一天会在那里结下果实,不要放弃拯救爱心的机会,那样你才能得到回报。

只要我们充满爱心,人间便会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护,世间才会充满温暖。

用你的热去感化他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收到了爷爷给他的一份生日礼物,那是一只可爱的小乌龟。他在兴奋之余,很想和乌龟一起玩耍,但乌龟初到陌生的环境,一下子就把头脚缩进了壳里。小男孩便用棍子捅它,想把它赶出来,但却一直没有效果。

爷爷看到他的举动,就说:“不要用这种方法,我教你一个更好的办法。”他和小男孩把乌龟带进屋内,放在暖和的壁炉旁,几分钟后乌龟觉得热了,便伸出了它的头和脚,主动向小男孩爬去。

“有时候人也像乌龟一样。”爷爷说,“不要用强硬的手段逼迫人,只要以善意、亲切、诚挚和热的方式,使他觉得温暖,他就一定会去做你想要他做的事。”

善良、温柔与友好是谁都抵挡不了的力量,送出一片阳光,必然会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一颗善意的心,一种热的态度,可以说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给予他人以热和温暖,然而我们本身却并未因为给予而有所减少,反而会由于给予而获得更到。我们把热和温暖给人得越多,则我们所能回收的热和温暖也就越多。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样一则寓: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则寓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我们要用春天般的温暖去对待每一个人,就会赢得别人好感。

亨利是个商人,人过中年,事业上却不尽如人意,屡屡受挫,因此绪十分低落,常常无端地脾气,抱怨别人欺骗了他。终于有一天,他对妻子说:“这个城市令我失望,我想离开这里,换个地方。”无论朋友们如何相劝,都无法改变他的决定。

亨利和妻子来到了另外一个城市,搬进了新居。这是一幢普通的公寓楼。亨利忙于生意,早出晚归,对周围的邻居未曾在意。

一个周末的晚上,亨利和妻子正在整理房间,突然,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亨利很后悔来的时候没有把蜡烛带上,只好无奈地坐在地板上抱怨起来。

门口突然传来轻轻的、略为迟疑的敲门声,打破了黑夜的寂静。

“谁呀?”亨利在这个城市并没有熟人,也不愿意在周末被人打扰。他很不愿地起身,费力地摸到门口,极不耐烦地开了门。

门口站着一个小女孩,是普通得几乎难以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的那种。

“没有!”亨利气不打一处来,“嘭!”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真是麻烦!”亨利对妻子抱怨道,“讨厌的邻居,我们刚刚搬来就来借东西,这么下去怎么得了!”

就在他满腹牢骚的时候,门口又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门口站着的依然是那个小女孩,只是手里多了两根蜡烛,红彤彤的,就像小女孩涨红的脸,格外显眼。“奶奶说,楼下新来了邻居,可能没有带蜡烛来,要我拿两根给你们。”

亨利顿时愣住了,他被眼前生的一幕惊呆了,好不容易才缓过神来。“谢谢你和你奶奶,上帝保佑你们!”

屋子亮了,亨利的心也亮了。

在那一瞬间,亨利猛然意识到了很多,他明白了自己失败的根源就在于对别人的冷漠与刻薄。

热是融化坚冰的力量,冷漠是隔离人心的高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来都是相互的。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给人以阳光,反射回来的便是温暖;你给人以霜雪,回馈你的是寒冷。只要我们用热去感化冰冷,就会多一份热,少一点冷漠。

与人为善天地宽

中国有句古话叫:“与人为善”,是说人不论到什么时候,都要以善的一面对待别人,这是做人的一种积极和有意义的行为。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重要准则。它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使自己有一个展个性和创造力的自由天地,并享受到一种施惠与人的快乐。

有一次,一位哲学家曾问他的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做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许多。但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与人为善!”正是。那哲学家说:“在‘与人为善’四个字中,包括尽了别人所说的一切。因为有着善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适宜的事,对于他人,则他是一个良好的侣伴,可亲的朋友。”

古往今来,与人为善是美德,备受推崇和褒奖。它是伦理道德范畴中最基本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具体体现就是善行,就是善举,就是对社会,对他人做一些符合道德要求的、具有有益结果的事。

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他把1元钱丢进卖铅笔人的怀中,就走开了,但他又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连忙返回,从卖铅笔那里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记取笔了,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有标价。”

几个月后,在一个社交场合上,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这位纽约商人,并自我介绍:“你可能已经忘访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你跑来并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商人的善举使一个颓废的推销员找回了自信与自尊,并成就了其事业。一个小小的善念,一次善意的提醒,对于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谁又能够说不会因此成就一个人,或者帮助一个人脱离困境呢?

与人为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同心,它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是一股矫正世俗的春风。

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与人为善,其实极易做到,它并不要你刻意做作,有时只要有一颗平常心、一张笑脸就行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在律师事务所就职的中年男性,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务负担重,他时有身心疲惫的感觉。他的脾气不知不觉中在变坏,他与家人的关系也日趋紧张。他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他决心用微笑改变自己。

早晨,当梳头的时候,他对着镜中的自己微笑;吃早饭时,他对妻子和儿子微笑;出门对开电梯的大妈微笑着说一声“早”;工作时,他对认识和不认识的客户微笑,对同事微笑。

刚开始,他觉得很别扭、很勉强。但他道这样做是对的,他强迫自己记住这样的话:“快乐就在那里,并且早已经在那里了。重新得到快乐的途径,就是快乐地行动、语、思想。”

不久,他觉快乐确实回到了他的心中。当她由心而的微笑时,人人都对她微笑。

“我觉得微笑每天都带给我许多财富。”这个曾经被认为脾气最坏的人微笑着说,“我现在是一个快乐的人了,一个能够感受生活美好的人了。”

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就感染了身边的其他人。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非是想丰富你的生活,实现你的价值。而这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你是否善待他人。与人为善使你有一种充实感,你知道没有很多人会故意和你过不去。与人为善不仅给你财富,还使你拥有被他人喜爱的充实感。

与人为善,同时你也会得到善;而与人为恶,总是相互指责与猜忌,那么带给人的也只有误解和怀疑。“如果你握紧一双拳头来见我”,威尔逊总统说,“我想,我可以保证,我的拳头会握得比你的更紧。但是如果你来找我说:‘我们坐下,好好商量,看看彼此意见相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就会现,彼此的距离并不是那么大,相异的观点并不多,而且看法一致的观点反而居多。你也会觉,只要我们有彼此沟通的耐心、诚意和愿望,我们就能沟通。”

善待他人是做人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我们去善待别人、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美丽的,是最纯净的展现。如果人们都能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那我们的生活都会充满阳光。

真诚是一种人生态度

所谓真诚,就是真实诚恳。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

真诚是人心所向的。真诚的态度是动人的,真诚的行为是从容的,真诚的举止是有涵养的。故真诚能行之永久,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生休咎的关键。

社会呼唤真诚,人心渴望真诚。越是如此,却越觉得人间少有真诚,甚至有人为很难得到真诚而感到痛苦,悲观。若是至此,莫不如扪心自问,是否自己曾先付出过真诚?

只有付出真诚才能得到别人真诚的回报。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真诚,只要你诚恳地对待别人,你就可以赢得人心。因为真诚的力量是让人无法拒绝的。

在几十年前的美国费城,生了这样一件事。

那是一个阴霾满天的午后,倾盆大雨瞬间落下,行人纷纷就近跑到店铺里躲雨。一位浑身**的老妇人蹒跚地走进了费城百货公司。许多售货员看着她狼狈的样子、简朴的衣裙,都漠然地心不在焉。这时,一个叫菲利的年轻人诚恳地对老妇人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她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儿雨,马上就走。”老妇人随即又不安起来,不买人家的东西,却在人家的屋檐下躲雨。她在百货公司里转起来,想哪怕买件头上的小饰物呢,也算是个光明正大的躲雨理由。正当老妇人神色迷茫的时候,菲利又走过来说:“夫人,您不必为难,我给您搬了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就是了。”

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菲利道过谢,随意要了他一张名片,然后颤巍巍地走进了雨后的彩虹里。

几个月后,这家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原来,这封信就是那位老妇人写的,她竟是当时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信中要求将菲利派往苏格兰,去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还让他承包下一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采购单都是卡内基家庭所属的几家大公司。詹姆斯震惊不已,匆匆一算,只这一封信带来的利益,就相当于百货公司两年利润的总和。

詹姆斯马上把菲利推荐到公司董事会上,当他打起行装飞往苏格兰时,这位22岁的年轻人已经是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

在随后的几年里,菲利以自己一贯的踏实和诚恳,成了卡内基的左膀右臂。菲利功成名就,向全国近100所图书馆捐赠了800万美元的图书,用知识帮助更多的年轻人走向成功。

一个拥有真诚和爱心的人,最终会得到善意的回报。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撒下真诚的种子,让其开出美丽的花朵。

真诚是一种生活方式,真诚是一种人生态度,真诚是高品位的人生取向,真诚是高尚、幸福生活的源泉。愿天下人都去体味真诚中的幸福,去不计回报地付出真诚!

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生活中,帮助他人,为他人提供有益的服务,善意地对待别人,对自己一定会有帮助。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帮助别人成功可以使自己更成功!

有甲、乙两个年轻人,他们在旅游区附近各得到一块面积相等的地皮。甲充分利用这块地皮,建起一家豪华超市。乙只使用了地皮的一半,也建起一家超市,无论是以经营规模,还是商品种类,乙的超市都不如甲的。

这两家相邻的超市在同一天开张,经营状况并不相同:大部分游客涌进乙的超市,而甲的超市生意十分清淡。尽管甲使出浑身解数,又是有奖销售,又是歌舞表演,最终仍未能扭转失败的局面。

甲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竟会输给乙,他想知道自己到底输在哪里。乙说,虽然自己的经商经验和所拥的超市的规模都不如甲,但甲忽视了一个得要问题,这就是给别人一个方便空间。所以,乙利用那块地皮的一半,建起一个停车场,以方便游客停车。因此,游客自然前来照顾乙的生意。

可见,在生活中与人方便,其实就是与己方便;帮助别人,实际上也就是帮助了自己。

富勒说过:“人类始终把一条黄金法则当成行为的准则。这项法则是: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可以欺负别人,但是根据黄金法则,最后你自己会尝到恶果。”这项法则不仅适用于你的行为,你所有的思想,最后也会回到你自己身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互惠互助,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迈克在美国的律师事务所刚开业时,连一台复印机都买不起。移民潮一浪接一浪涌进美国的丰田沃土时,他接了许多移民的案子,常常深更半夜被唤到移民局的拘留所领人,还不时地在黑白两道间周旋。他开一辆掉了漆的轰达车,在小镇间奔波,兢兢业业地执业做律师。终于媳妇熬成了婆,电话线换成了四条,扩大了办公室,又雇佣了专职秘书、办案人员,气派地开起了“奔驰”,处处受到礼遇。

在事业稳步展的时候,他决定投资股票赚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的投资赔了不少的钱。一念之间,他又将资产投资股票而血本无归,更不巧的是,岁末年初,移民法又被再次修改,职业移民名额削减,顿时门庭冷落。他想不到从辉煌到倒闭几乎一夜之间。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是一家公司总裁写的:愿意将公司30%的股权转让给他,并聘他为公司和其他两家分公司的终身法人代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找上门去,总裁是个只有50开外的德国裔中年人。“还认识我吗?”总裁问。他摇摇头,总裁微微一笑,从硕大的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块钱汇票,上面夹的名片,印着迈克律师的地址、电话。他实在想不起还有这一桩事。“7年前,在移民局厖”总裁开口了,“我在排队办工卡,排到我时,移民局已经快关门了。当时,我不知道工卡的申请费用涨了10块钱,移民局不收个人支票,我又没有多余的现金,如果我那天拿不到工卡,雇主就会另雇他人了。这时,是你从身后递了10块钱上来,我要你留下地址,好把钱还给你,你就给了我这张名片。”他也渐渐回忆起来了,但是仍将信将疑地问:“后来呢?”“后来我就在这家公司工作,很快我就明了两个专利。我到公司上班后的第一天就想把这张汇票寄出,但是一直没有。我单枪匹马来到美国闯天下,经历了许多冷遇和磨难。这10块钱改变了我对人生的态度,所以,我不能随随便便就寄出这张汇票。”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怎样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也同样会帮助你。人生的道路上,当你搬开别人脚下的石头时,往往是在为自己铺平前进的道路。所以说,帮助现在有困难的人就是帮助明天的自己,你能给别人多大的舞台就会给自己多辉煌的人生。

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

所谓戴有色眼镜看人,就是人们对事物持有的某种观点和信念,而这种观点和信念其实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或与逻辑推论相违背。

有一位樵夫,当他准备上山砍柴时,却找不到自己的斧子了,正在樵夫因为丢失了斧子而焦急万分的时候,邻居从门前路过。

看着路过的邻居,樵夫只觉得他鼠头鼠脑,形迹可疑,樵夫愈是看着邻居,便越是觉得邻居可疑,最后,他自自语道:“嗯,斧子一定是被邻居偷走了!”次日,当樵夫路过他砍柴的树林时,才猛然想起,原来昨天自己粗心将斧子遗忘在了树林,并没有带回家去,他钻入树林,很快便找回了丢失的斧子。当樵夫回家后再遇见邻居时,感觉邻居举止优雅、语和善,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坏人。

生活中,像樵夫一样戴有色眼镜看人、看事的景很多,因此往往看不到真相。例如戴黄色的眼镜,所看到的世界就是黄色的;戴红色的眼镜看人,所睹所见必然也都是红色的。因为有成见,因此看不到真相,看不清事实。而一旦摘下有色眼镜,便会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对人对事,我们不要先入为主,要保持理性和客观,摘下有色眼镜。

宰予是孔子的一个弟子,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一般人常常会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或人格,然而,实际上看走眼的几率是相当高的。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或人品是无法单凭外表来判断的。所以,我们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评估一个人要理性和客观。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戴有色眼镜看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还会阻碍我们的进步和展。

在哈佛大学曾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

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土老帽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

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

秘书很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自己走开。他们却一直等在那里。

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

校长很有尊严而且心不甘不愿地面对这对夫妇。

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为他留一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很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后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像墓园一样。”

女士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条纹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装,然后吐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超过750万美元。”

这时,这位女士沉默不讲话了。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了。

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

就这样,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学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待一个人时,要保持理性和客观,不要戴有色眼镜,将先前形成的偏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以至于迷失了自己的视线,看不到别人真实的面貌。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观念和思想,但是不能万事万物都按自己的心态来判断一切,观感一切,即不能抱有成见或者成心。如果一个人抱着成见去评判事物的正确与错误,是无法对事物作出准确而客观的评判的!所以,唯有放下“成见”,去除我执,才能认清实相,才能拥有真心。就让我们摘下有色眼镜,以一双理性、客观、明亮的眼睛去看待别人吧!

凡事不必过于追求完美

完美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可以接近完美,但不可能达到完美。这种判断,在我们头脑中必须牢固确立。

有一个渔夫从大海里捞出来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但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去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原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了,然而它仍旧存在。就这样他削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终于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后来,那个人心痛不已,并由此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大家说:“如果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

可见,人的很多烦恼,就是因为追求完美而产生的。在我们的人生长河中,我们追求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只要我们降低标准看问题,我们的生活就会多很多的快乐。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与需要,希望每件事都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这种倾向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动力源泉。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而又达不到完美,就必然会产生浮躁。

博比·琼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赢得高尔夫大满贯的高尔夫球员——包括美国公开赛、美国业余赛、英国公开赛及英国业余赛。他说:“我一直到学会调适自己的野心后才真正开始赢球。也就是对每一杆有合理的期望,力求表现率良好、稳定,而不是寄希望有一连串漂亮挥杆的成就。”

博比·琼斯的领悟得来不易,他必须与想要强迫自己超越自身能力的**苦战。他在高尔夫球员生涯的早期总是力求挥杆完美,当他做不到时,他就会打断球杆、破口大骂,甚至会离开球场。这种脾气使得很多球员不愿意和他一起打球。后来他渐渐意识到,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一旦打坏了一杆,这一杆就算完了,但是你必须尽力去打好下一杆。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正是因为有了不完美,人们才有了追求和奋斗。所以我们必须放弃完美,不苛求完美,因为我们的确不是完美无瑕的。这是一个令人宽慰的事实,我们越是极早地接受这一事实,就越能极早地向新目标迈进。

每个人都想追求完美,但无人能做到真正的完美。完美只是人们给自己戴上的一个“金箍”,然后自己念着“紧箍咒”来折磨自己。

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生当中都在孤独地流浪。路人问他:“为什么不娶妻成家?”老人说:“我在找一位完美的女人。”路人反问:“那么,你流浪了这么多年,就没有遇到一个完美的女人?”老人悲伤地回答:“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那你为什么不娶她呢?”老人无奈地说:“因为她也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其实,像这样寻找完美的人很多,人人都希望完美,但这只能追求而不能指望。最完美的人在悼词里,最完美的爱在小说理,最完美的女人在梦里。

生活中,很多人把追求完美当作是人生的目标,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被对“完美”的这份追求压得喘不过气来,深受完美主义之累,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完美中,无论对生活、对工作都锱铢必较。其结果只会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

一位哲人在日记中写道:“如果再给我一次生命,我不会再追求事事的完美。只有自己确定了重点的人,才是一个能享受到生活快乐的人。因为快乐的人不是把一切都做得尽善尽美的人。”

人生没有完美可的,完美只是在理想中存在。所以,我们只要心放宽一些,对自己不去苛求,对别人也不去苛求,生活就会少去许多的烦恼。

不要一味地迷信权威

在生活中,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崇敬之。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被人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轻、人贵重”。

人们总是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确实,权威在很多方面都有他的可信度和借鉴度,但千万不要迷信权威,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权威人士也是人,是人就有弱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决不能对权威过于迷信,而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理性地判断权威的观点。

北宋年间,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去看济南监镇宋保国。宋保国将王安石写的《华严经注解》拿出来展示。苏东坡说:“华严经本来有八十一卷,现在却只有一卷,这是怎么回事呀?”宋保国说:“荆公(指王安石)注解的这一卷才是佛语,非常精妙,其他卷都是菩萨语(指废话)。”

苏东坡见他这么崇拜王安石,就说:“我从经书中,取出几句佛语,夹杂在菩萨语中,再找出几句菩萨语,夹杂到佛语中,你能分辨清楚吗?”宋保国说:“不能。”

苏东坡又说:“我以前曾住在岐下的那个地方,听说附近河阳县的猪肉味道很好,就叫人去买。这人回来的路上喝醉了酒,猪夜间逃走了,于是他就另买了一头普通的猪来顶替。客人们尝了这猪肉后,都赞不绝口,连说好吃,认为非一般的猪肉可比。后来,这件用假猪顶替的事败露了,客人们知道后,都为自己当初的表态感到惭愧。今天荆公写的假话就如同那头假猪一样,只是没有败露罢了。如果你用心去体会,就会现墙壁瓦砾,都昭示着很精妙的佛法。至于说什么佛语精妙,不是菩萨语能比得上的,这难道不是梦话吗?”宋保国惭愧地说:“您说得有道理。”

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尊崇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对权威的尊崇到了不加思考的程度,就会成为一种思维的枷锁——权威枷锁。

其实,每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权威为我们节省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不必再从头研究几何学,只需要学一学阿基米德的理论就行了;我们不必去看云识天气,只要听一听天气预报就可以了。然而,我们如果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一旦失去了权威,我们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所以,只有敢于向权威挑战,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权威。如果你一味地迷信权威,就将会成为权威的奴隶,最终丧失自己的思想。

古今中外历史上各种新学术、新观点,常常都是从推翻权威开始的。不敢突破权威的束缚,也就丧失了创新思考的能力。敢于推翻权威,本身就是一种胆识、一种创新。

意大利着名画家达·芬奇也是一个不迷信权威的人。他的丰富实践,他的过人智慧、好奇心和独立精神使他质疑当时流行的许多理论和教条。例如,在进行地理探索的过程中,他在伦巴第山峰现了化石和贝壳。当时和流行观点认为这些化石和贝壳是《圣经》中的洪水的沉淀物。但是,达·芬奇的论辩是建立在逻辑思考和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上。他一一反驳每一条基于传统智慧的假说,最后下结论说:“这样的观点不应该存在于任何具有深厚逻辑思维的大脑之中。”

研究地理学说时,达·芬奇手拿各种各样的化石,走遍了伦巴第的山谷,学习解剖时,他解剖了三十多具人类尸体和数不清的动物尸体。同他对化石的研究一样,他的解剖学研究也是对当时权威论点的直接挑战。他写道:“很多人认为他们有理由责备我,因为我的论证同他们的幼稚头脑所顶礼膜拜的权威观点相左。但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我的观点是建立在简单和平常的经验事实之上,而这些经验事实才是真正的权威。”

在达·芬奇的一生之中,他曾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不迷信权威的人”和“经验的门徒”。他说过:“对我来说,那些没有建立在经验、公理和亲自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都是一纸空文,谬误百出。经验的起源、手段或者结果都经过了人类的感觉验证。”

达·芬奇崇尚思维的创新和独立,他反对一味模仿,敢于挑战权威,并且进行理性思考,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无与伦比的。

阻碍一个人展的最大敌人之一就是迷信权威。各行各业都有专家,往往很多人都认为专家的话语和行动肯定是对的,一般的人之所以一般,就因为这些人只会按着专家的话去做,以专家的行动为典范。如果有谁说要超越这些专家,就会有人指责那人狂妄自大。但很多有作为的人,往往就因为“不迷信权威”成就了他。

我们提倡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并不是要否定一切权威。我们要尊重权威,但不要迷信权威。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权威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理性的头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抛开感性 保持理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抛开感性 保持理性
上一章下一章

1.第一章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