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1)

1.第一章(1)

高文后来已远离北京,北京的许多人和事都模糊了,但高文永远忘不了和盛珠在**广场相识的那一天。那一天真热。那是酷暑的一天。高文绪不振的时候,喜欢到**广场转悠,藉广场的宽阔敞亮来消散内心的阴霾。当然,这都是多年前高文刚来北京时候的事。

那时候,高文走进**广场,古代帝王万里辟疆、弯弓射雕的历史豪油然而生。高文对广场有一种特殊的结,萌动写一本大书的愿望也由广场而生。高文是作家,生性怯懦,却在文学上野心勃勃,一心想写出彪炳史册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书,这是他患病以来没有崩溃或自杀的一个重要支柱。他认为这是彻底救治他的忧郁症的最后良药,还他清白的最有力证明。

北京的一些旅游景点,火车站、地铁口等热闹繁杂的地方,常常是高文“体验生活”的猎场,在伟大的**广场猎艳虽觉不妥,为了排遣心中沉郁,高文却刻意放纵这种心绪,置身于这种热闹场合他的目光总是贪婪而迷乱,而那一天多少有些心不在焉,觉得亵渎当年的感,诧异迷惑之中高文的目光在搜寻着什么,**城楼金碧辉煌,东侧的历史革命博物馆和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交相辉映,依旧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肃立的武警战士矫健而警觉。

弹指一挥间,堪称一绝的广场今天让他有一种久违之感。这种久违陌生的感觉让他突奇想,他甚至想把这部书再命名《北京往事》,用“往事”来叙述故事,其时间跨度可想而知,《美国往事》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写到七十年代,主人公也由童年变为耄耋老人,刚总统就换了十几茬,而高文当年写《北京往事》时还远在新疆,从没来过北京,也不知道有一部电影叫《美国往事》,却就是把那部给他带来声誉也带来厄运的书叫做《北京往事》。

三十年前,一对从北京下放到新疆的老夫妇在戈壁滩上相继去世,十多年之后,高文根据他们的故事写出了自民国到解放后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风云中坎坷而独立的命运。没想到一炮打响,可也落下了病根。当时就有质疑,从没去过北京的高文是如何把北京的旧生活写得那么活灵活现?这书是他写的吗?

高文不在意这种对文学缺乏基本常识的指责,而对政治上的种种责难,甚至扣上一顶顶吓人的帽子,高文不但不怕,还在内心窃喜,认为是成名的最好捷径。高文哗众取宠的投机心理由此可见。

而高文被击倒的是谁也不知道的事。高文是被自己击倒的。

高文在精神崩溃的时候也曾怀疑那本名叫《北京往事》的大书是否是自己所写,但多数时候只是不知道这书自己是如何写出的,却没怀疑是自己所写。那几尺厚的稿纸和自己独一无二的笔墨被高文无数次翻阅,这是铁定的证明。

可高文还是想用此“往事”证明彼“往事”。远水是如何解决近渴的,虚幻的证明是如何帮助他缓解现实的威胁,这要问心理医生了。

高文后来还是放弃使用同一名称的想法,他的心理不敢再触碰这四个字:北京往事。

“北京往事”像魔咒一样让他触目惊心。

散兵游勇式的猎艳生活是流浪作家高文放松的一种途径。至于说以此体验生活,那应该是幌子。

不过高文也能替自己解脱,在某些历史阶段,当流氓也比当作家高尚。

这自然会令人想到奥斯维辛之后如何如何。

盛珠就是在这时候进入高文视野的。高文若有所动,突然想跟这姑娘说点什么的强烈的愿望令他自己也诧异。那些精英出国之后丑闻不断,却也有些人成了虔诚的基督徒和专职牧师。高文不信上帝,也不信佛,可想到盛珠,想到这一天的冲动,高文还是有一种“命定”般在劫难逃之感。

盛珠背着一个硕大的牛筋包,在向一位警察问路的时候,引起了高文的注意。

高文一眼就看出这位姑娘是第一次来北京。出于一种约定俗成的心理状态,找警察问路而不是找其他人,就让高文对姑娘的况了解一二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北京往事 (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北京往事 (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第一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