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

破冰

破冰近10年来,在相关课程的课堂里(对象基本上是30岁以上的包括公务员和企业管理者各类的管理者),面对我“你想要权力吗?”的提问,几乎没有什么人回答:“要!”特别是公务员们的眼睛都会避开我对他们的直视。接下来,我会抛出第二个问题:“你想要财富吗?”约一半的人会放松地喊:“要!”面对我的第三个问题:“你想要健康吗?”几乎所有的人都大声地喊出:“要!”大有“若为健康故,权力和财富两者皆可抛”的气势。

那么,健康是什么呢?

WHO(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尽管这个定义因为是一个很大程度上无法实现的、理想化的目标而受到批评,但它是最早得到官方认可的定义之一。有些人生物学的机能可能是正常的,没有明显的病理学特征,但他们可能感觉精力不济、干劲不足、没有通体舒服的健康感。2016年的一个流行词“空心病”,说的就是在大学生群体里普遍存在的“没有病理学症状”的“不健康”状态。

后来的观点认为,不应该把健康视为一个终点,健康应该是一种从事日常生活和获得高质量生活的资源,健康是到达目的的一种手段。1984年WHO的定义就体现了这样的观点:健康,一方面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能够满足需要和实现抱负,另一方面是可以改变或应对环境,因此,应该把健康视为一种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的。健康是一种积极的概念,强调健康是社会和个人资源,也可将其看作是体力的表现。如此的话,健康就不只是一个个体的概念,也不只是与医学相关的没有生理或心理疾病。健康意味着有助于实现非常实用的目标的一种资源,形成这种资源的力量最终会对个人或组织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实现目标的抱负产生影响。1997年,WHO在《雅加达宣言》中,把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政府、立法机关、私营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在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战略上加大投资。

在1984年的WHO的定义中,体现出周围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健康,反过来,人的健康也是可以影响环境的。为此,我们可以“控制”或者“促进”健康。健康促进指的是,使人们能够控制健康的决定因素并由此增进健康的过程。

图1主要健康决定因素(Dahlgren&Whitehead,2007)

2016年12月30日,中国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文件,是我国首个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意见。该《意见》明确了专业社会工作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路径和方法,强调了专业社会工作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加强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指出:“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意见》要求:“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积极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发展,只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学研究成果,预测、引导和改善个体、群体、社会的情感和行为,才能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国民心理健康,提升国家凝聚力。

WHO199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健康包括七个方面的指标:智力正常、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心境良好、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正常、主动适应并改造环境、人格健全和统一和心理发展符合年龄特征。除了“智力正常”之外,其他的六个指标均属于“心理或精神”方面的内容。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算是心理健康呢?常用的马斯诺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了解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

(4)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5)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6)能适度发泄和控制情绪;

(7)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发挥个性;

(8)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在课堂里,我会让学员们每人大声朗读一条,并对此进行个人目前状态的自我评分,最低为1分,最高为10分。总体结果是,公务员的班级分数高于企业管理者,班级平均年龄低的分数低于年龄高的。

整个课程中,在培训师的引导下,大家全然投入,有分享、反思、音乐、朗读……课后的反馈是:“这样的东西太解渴了!”“老师,您是学什么专业的?”“接下来,我该怎么做?”我是企业管理学教授,从未有过正规的心理学学习经历,只是在研究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中,感悟到了“心理资本”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当下,除了心理学专业,即使是其他社会科学的博士,也基本是个心理学盲。正是来自于自身的学习、课堂里的体会与感悟,促使我在自己已开发开出的几个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动笔开始写作本书。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