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现代史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什么叫做革命?前编第十七章,已经说过了。凡事积之久则不能无弊。这个积弊,好像人身上的老废物一样,非把他排除掉,则不得健康。人类觉悟了,用合理的方法,把旧时的积弊,摧陷廓清,以期达于理想的境界,这个就唤做革命。

革命不是中国一国的事。以现在的情形而论,是全世界都需要革命的。但是我们生在中国,其势只得从中国做起。

然则中国的革命思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说其动机有三:

其(一)是民族思想。人生在世界上,最紧要的,是自由平等。但是因为民族的差殊,彼此利害不同,而又不能互相谅解,就总不免有以此一民族,压制彼一民族之事。

中国待异民族是最宽大的。只觉得我们是先进的民族,有诱掖启导后进的责任。绝无凭恃武力,或者靠什么经济的力量,去压迫榨取异民族之事。但是此等理想,要实现他很难。而以过尚平和故,有时反不免受异族的压迫。中古史的后半期,辽、金、元、清,叠次侵入,便是其适例。到了近世,欧人东略,民族间利害冲突的情形,就更形显著了。我们到此,自然觉得我们自己有团结以争生存的必要。同时,就觉得阻碍我们民族发展,或者要压迫榨取我们的,非加以排除抵御不可。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一种动机。

其(二)是民权思想。中国的民权思想,发达得是最早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纪元前四世纪时,就有人说过了。但是因为地大人多,一时没有实现的方法。每到政治不良,人民困苦的时候,虽然大家也能起来把旧政府推翻,然而乱事粗定之后,就只得仍照老样子,把事权都交给一个人。于是因专制而来的弊害,一次次的复演着,而政治遂成为一进一退之局。这种因政体而来的祸害,我们在从前,虽然大家都认为无可如何之事,然而从海通以来,得外国的政体,以资观摩,少数才智之士,自然就要起疑问了。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二种动机。

其(三)是民生问题。历代的革命,从表面上看,虽然为着政治问题。然而民穷财尽,总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这是谁都知道的。历代的困穷,不过是本国政治的腐败,经济制度的不良,其程度尚浅。到欧人东略以来,挟着帝国主义的势力,天天向我们侵削。我们就不知不觉的,沦入次殖民地的地位。全社会的经济,既然日益艰窘,生于其中的人民,自然要觉得不安了。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三种动机。

此等现象,或非全国人民所共知,即其知之,亦或不知其原因所在。然而身受的困苦,总是觉得的,觉得困苦,而要想奋斗以求出路,也是人人同具的心理。如此,革命思想就渐渐的兴起于不知不觉之间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人心上虽然充满着不安,至于有意识,有组织的行动,则仍有待于革命伟人的指导。

革命伟人孙中山先生,是生在广东香山县——现在的中山县的。他从小就感觉外力的压迫,中国政治的不良,慨然有改革中国以拯救世界之志。他虽学的是医学,却极留心于政治问题。当公元一八八五,就是中国因和法国交战而失掉越南的一年,他才决定颠覆清廷,建立民国的志愿。此时他的同志,只有郑士良、陆皓东等几个人。一八九二年,中山先生才在澳门创立兴中会。由郑士良结合会党,联络防营,以为实际行动的准备。中日战后,中山先生赴檀香山,设立兴中会。一八九五年,谋袭据广州,不克,陆皓东于此役殉难。中山先生乃再赴檀岛,旋赴美洲,又到欧洲。这时候,清朝已知道中山先生是革命的首领了。由其驻英公使龚照瑗,把先生诱到公使馆中,拘执起来。卒因先生感动了使馆的侍役,替他传递消息出去。英国舆论哗然。先生乃因此得释。此即所谓“伦敦蒙难”。这时候,先生在欧洲考察,觉得他们国势虽号强盛,人民仍是困苦。才知道专一仿效欧洲,也不能进世界于大同,畀生民以乐利的,才决定民生主义与政治问题并重。

戊戌变法这一年,中山先生始抵日本——因其距中国较近,革命事业易于图谋之故。庚子拳乱这一年,先生命史坚如入长江,郑士良在香港,设立机关,以联络会党。于是哥老、三合两会,都决议并入兴中会。郑士良旋袭入惠州,因接济无着,退出。史坚如潜入广州,谋炸粤督德寿,以图响应,不克,亦殉难。中山先生乃再经安南、日本、檀岛,以赴美洲。所至都联络洪门,替他们改订《致公堂章程》。其第二章,说:“本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革命的主义,于此确立,其气势也更形旁薄了。

这时候,中国风气亦渐变。留学日本的人士很多。中山先生知其可以启导,乃于一九○五年,赴日本。改兴中会为同盟会。其本部设于东京,支部则分设于海内外各处。当同盟会本部的成立,加入的有中国内地十七省的人士。从中山先生提唱革命以后,至此才有中流以上的人士参加。中山先生乃编定《革命方略》,分革命进行的次序,为军法、约法、宪法三时期。当革命行动时,一切略地、因粮以及占领地方后治理之法,也有详细的规定,并发表对外《宣言》。中山先生说:“到这时候,我才相信革命的事业,可以及身见其成功。”从此以后,革命的行动,就如悬崖转石,愈接愈厉了。

第二章清季的革命运动

清季的革命运动,有同盟会所指导的;亦有同盟会员非秉承会的计划而自行行动的;并有并非同盟会会员怀抱政治革命或种族革命的思想而行动的。三者比较起来,自以同盟会所策划的为最多,而其声势也较壮。

一九○三年一月,洪秀全的第三个兄弟洪福全,曾联络内地洪门会,谋以旧历壬寅除夕,乘清朝官吏聚集在万寿宫时加以袭击,然后起事。因事泄,未成。明年,黄兴组织华兴会。联络哥老会党,谋以秋间起事于长沙,亦不克。又明年,便是同盟会成立的一年了。

革命运动的初期,所联络的不过是会党。虽亦曾运动防营,而防营武力有限,且其人见解多陈旧,不易受主义的感动。会党虽徒众颇多,究不能公然行动,而其组织也并不十分紧密,所以其收效颇迟。到同盟会成立的前后,则中流社会觉悟的渐多。其时在上海报馆中,则有从戊戌政变以后,始终反对旧党的《苏报》。又有章炳麟所著的《訄书》,邹容所著的《革命军》等发行。在日本的留学界,定期和不定期的刊物尤多,大都带有革命色彩。人心风动,而革命主义的传播,遂一日千里。到同盟会成立后,更加以组织和策划。于是各种革命的势力,渐汇于一,其行动就更有力了。

此时同盟会在日本,发刊《民报》,以为宣传主义的机关。派遣同志入内地,联络各陆军学堂的学生及新军、工人。海外的同志,则担任筹募军费、接济军械等。一九○六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等,联络会党,并运动防营和工人,以初冬在萍乡、醴陵、浏阳三处,同时举事。以力薄致败。这一次,系同盟会会员个人的行动,未秉承会中计划。事发之后,会中分筹应援,亦无所及,然而清廷合湘、鄂、苏、赣四省的兵力,然后把他打平。可见清廷的无用,而革命党人身殉主义的坚强了。明年,党员许雪秋又以夏初起事于广东饶平县的黄冈,亦以势弱致败。

然而黄冈事定后,未几,即有安徽候补道徐锡麟枪杀巡抚恩铭之事。徐锡麟此时,系警察学堂的提调,而恩铭则系总办。锡麟潜以革命思想,灌输学生。乘学堂毕业之时,把恩铭枪毙。率领学生,占据军械局。旋因被围攻致败。清人剖其心以祭恩铭。锡麟在其本籍绍兴,办有大通学堂。其表妹秋瑾,在学堂中担任教员,暗中主持革命事务。清人又加以围捕,把秋瑾杀害。

这一年秋间,同盟会策划在广东的钦州举事。占据防城,旋以接济不至,退入十万大山。冬间,又袭据镇南关,以百余人守三炮台。清兵攻击的数千人不能进。旋亦以无接济退出。别将入钦、廉、上思的,同时退回。此时孙中山先生,身居越南,为之调度。清朝和法国交涉。法国强迫先生退出。先生乃和党员遍历南洋英、荷各属和暹罗、缅甸。在新加坡设立同盟会南洋支部。而这一年,同盟会会员,还有拟在四川举事的。虽然未能有成,而清廷处此,真觉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

一九○八年春,我军复集合越边之众,举义于河口。一战而清兵大败。我师进迫蒙自。这一役,革命军可谓声势百倍。旋亦以无接济退却。是年冬,清德宗和孝钦后都死了。适会湖北、两江的陆军,因秋操聚于安徽的太湖县。安徽炮营队官熊成基,乘机起事。攻城不克。乃整队北行,沿途解散其众,而自赴东三省。明年,清摄政王载沣之弟载洵赴欧洲视察海军,路经哈尔滨,成基谋把他炸死,事泄,被执,就义。

这一年秋天,同盟会在香港成立支部,策划进行。此时广东的新军,因党员的运动,充满革命空气,乃派人和他联络。一九一○年春,广东新军举事,不克。事败之后,同盟会中人因屡次举事不成,乃有谋暗杀以摇动清廷的。于是汪兆铭只身入北京,谋炸载沣,亦因事泄被执。

一九一一,便是武昌举义的一年了。革命党人决意更图大举。乃选各路敢死之士五百人为选锋,以为新军和防营的领导。决议由黄兴率之,以攻督署。拟事成之后,分为两军:黄兴出湖南,以攻湖北,赵声出江西,以攻南京。乃因各路选锋和器械,未能同时到达,而会城之内,人多口杂,风声漏泄,未能按照预定的计划行事,遂尔又无所成。这一役,党人攻督署殉难,事后觅得尸体,丛葬于黄花冈的,共计七十二人,世称为七十二烈士。其事在三月二十九日,为自有革命以来最壮烈的一举。不及二百天,而武昌城头,义旗高举,客帝遂以退位,河山由之光复,忘身殉国的志士,也可以含笑于九原了。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雄鸡一声天下白,武昌城头,义旗高举。满族占据了中国二百五十八年,就不得不自行退让了。

中国国土大,边陲的举动,不容易影响全局。要能够振动全国,必得举事于腹心之地。但是登高一呼,亦必得四山响应,而其声势方壮。此种情势,亦是逐渐造成的。革命党的运动,固然是最大的原因,而清廷的失政,亦有以自促其灭亡。

清廷到末造,是无甚真知灼见的,只是随着情势为转移。当时的舆论,因鉴于政府的软弱无力,颇有主张中央集权的。政府感于中叶以后,外权渐重,亦颇想设法挽回。但不知道集权要能办事,其举动依然是凌乱无序,不切实际,而反以压制之力,施之于爱国的人民,就激成川、鄂诸省的事变,而成为革命的导火线。

当清末,外人图谋瓜分中国,以争筑铁路,为其一种手段,这是人人共知的事实。国民鉴于情势的严重,于是收回外人承造的铁路和自行筹办铁路之议大盛。因资力和人才的阙乏,能成功的颇少,这也是事实。清廷因此而下铁路干线都归国有的上谕。粤汉铁路,初由清廷和美国合兴公司订立草约。后来合兴公司逾期未办,乃由中国废约收回自办。此事颇得舆论的鼓吹和人民的助力。于是清廷派张之洞督办川汉、粤汉铁路。之洞和英、美、德、法四国银行,订立借款草约。约未定而之洞死。宣统末年,盛宣怀做了邮传部尚书,就把这一笔借款成立。川、鄂、湘、粤四省人民,争持自办颇烈,清廷把“业经定为政策”六个字拒绝。川督王人文,湘抚杨文鼎,代人民奏请收回成命,都遭严旨申伤。又以王人文为软弱,派赵尔丰代之。尔丰拘捕保路同志会和股东会的会长和谘议局议长。成都停课,罢市各州县亦有罢市的。朝命端方带兵入川查办。人民群集督署,要求阻止端方的兵。尔丰纵骑兵冲杀。成都附近各县人民,群集省外。尔丰又纵兵屠杀,死者甚多。于是人心益愤。

其时革命党人,虽屡举无成,然仍进行不懈。川省事起,党人乘机,运动湖北陆军,约以旧历中秋起事。旋改迟至二十五日。未及期而事泄,乃以十九夜,即新历十月十日起事。清鄂督瑞微统制张彪都逃走。众推黎元洪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连克汉口、汉阳。照会各国领事。领事团即宣告中立,旋都承认我为交战团体。

清廷闻武昌事起,即调近畿陆军南下。派陆军大臣荫昌督师。并命海军和长江水师赴鄂。旋召荫昌回。起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清兵连陷汉口、汉阳。而各省亦次第光复。唯清提督张勋,负固南京,亦为苏、浙两省联军攻克。停泊九江、镇江的海军,又先后反正。清以吴禄贞为山西巡抚。禄贞顿兵石家庄,截留清军前敌军火,为清廷遣人刺杀。而张绍曾驻兵滦州,亦对清廷发出强硬的电报。清廷乃罢盛宣怀,下罪己之诏。又罢奕劻,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旋宣布十九信条。其中第八条:“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第十九条:“国会未开会时,资政院适用之。”于是载沣退位。资政院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

先是各省都督府,于上海设立代表联合会。旋以一半赴湖北,一半留上海。赴湖北的,议决《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南京光复后,又议决:“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限七日内齐集。有十省的人到齐,即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其时武昌民军,以英领事介绍,自十一月三十日起,许清军停战三天,旋又续停三天。期满之后,又续停十五天。袁世凯派唐绍仪为代表,和黎都督或其代表人讨论大局。民军以伍廷芳为代表。旋以廷芳为民军外交代表,不能离沪,乃改以上海为议和地点。其时民军闻袁世凯亦赞成共和,乃议缓举总统,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临时大总统未举定前,由大元帅暂任其职权,而由副元帅代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议和代表旋在上海开议。议决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

十二月二十五日,孙中山到上海。二十九日,十七省代表,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通电改用太阳历。以其后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孙中山即以是日就职。

于是唐绍仪因交涉失败,电清廷辞职。和议停顿。其时清廷亲贵中,最反对共和的,为军谘使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杀。段棋瑞复合北方将士,电请改建共和。并说要带队入京,和各亲贵剖陈利害。清廷乃以决定大计之权,授之内阁总理。由袁世凯和民国议定优待满、蒙、回、藏暨清室条件,而清帝于二月十二日退位。失陷二百五十八年的中华,至此恢复。

第四章二次革命的经过

革命是要把一切旧势力,从根本上打倒的,这是谈何容易的事?辛亥革命,不过四个月就告成功,自然不是真正的成功了。

当清帝尚未退位时,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最后协议条件,由伍代表转告袁世凯。(一)袁世凯须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二)中山辞职。(三)由参议院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参议院是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由各省都督府所派参议员,组织而成的。于元年一月二十八日成立。到清帝退位之后,袁世凯电参议院,表示绝对赞成共和。于是中山向参议院辞职,并荐举袁世凯。参议院于二月十五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既当选,就发生国都在南在北的问题。当时民党中人,多数主张在南。以为南方空气较为清新,多少可以限制旧时的恶势力——但亦有主张在北,以为较便于统驭北方的。参议院本已议决临时政府移设北京。后来复议,又议决仍设南京。于是派员北上,欢迎袁世凯南下就职。而北京和天津、保定,相继兵变。乃又议决: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袁世凯派唐绍仪南下,组织新内阁,办理接收事宜。而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遂先后北迁。孙中山先生于四月一日去职。

依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临时政府成立后六个月,即应召集议会。这时候,因为来不及,由参议院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改为《临时约法》。于三月十一公布。依照《临时约法》,本法施行后十个月内,应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于是由参议院制定《国会组织法》、《参众两院选举法》,据以选举、召集。于二年四月初八日成立。

当袁世凯当选后,孙中山知道新旧势力一时不易合作,主张革命党人退居在野的地位,而自己愿意专办实业。但是这时候的革命党人,步调未能一致。于是同盟会于元年八月,改组为国民党——从革命团体变为政党。此时国民党的宗旨,近于急进,其主张偏于分权。其倾于保守,而主张扩张中央政府的权力的,则集合而为共和党。国会选举,参众两院,都以国民党占多数。共和党乃和统一党、民主党合并而成进步党。在众院中,席数差足相敌,而在参院中,则仍以国民党占多数。此时进步党是接近于政府的,国民党则与政府立于反对的地位。当国民党未成立时,袁世凯和唐绍仪内阁的同盟会阁员,已有龃龉。到国民党改组完成,国会开幕之后,两者间隔阂的情势,就更形显著了。

但是政治既未上轨道,则借为政争武器的,自然还不是议会中的议席,而是实力。以实力论,自然北政府为强。当孙中山辞职之后,曾在南京设留守府,以黄兴为留守,然未久即撤消。此时民党中人为都督的,只有安徽的柏文蔚、江西的李烈钧、湖南的谭延闿、福建的孙道仁、广东的胡汉民而已。

旧势力既已弥漫,则二次革命已势不可免。但是当时民党中人,还不能一致。而其与二次革命以刺激,而为之导火线的,则有善后大借款、俄蒙交涉和刺宋案三事。善后大借款和俄蒙交涉,别见下章。至于刺宋案:则唐绍仪内阁的阁员宋教仁,亦系民党中人。系主张政党内阁的。去职之后,为国民党理事,游历长江流域各省,发表其政见。二年三月二十日,在上海车站遇刺。越二日身故。政府命江苏都督,民政长查究。据其宣布证据,则凶手武士英,系受应桂馨主使,而应桂馨又系受国务院秘书洪述祖主使。于是舆论大哗。

南北新旧的裂痕,既日益显著。袁世凯乃于六月中,下令免柏文蔚、李烈钧、胡汉民之职。于是李烈钧以七月十二日起兵,称讨袁军。安徽、湖南、福建、广东,相继俱起。黄兴亦入南京。陈其美又起兵于上海。袁世凯早有布置。命李纯扼守九江、郑汝成守上海制造局。这时候,又派段芝贵、冯国璋率军南下,而以倪嗣冲都督安徽,龙济光都督广东,张勋为江北宣抚使。安徽、江西、广东、南京、上海,均因兵力薄弱失败。湖南、福建两省,则自行取消独立。二次革命遂告失败。

《临时约法》第五十四条,以制定宪法之权,属之国会。《大总统选举法》本宪法的一部分,二次革命之后,乃有先举总统,后制宪法之议。于是由宪法会议,将《大总统选举法》,先行议决公布。十月初六日,开总统选举会。有自称公民团的,包围议院,迫令当天将总统选出。投票三次,袁世凯乃当选为大总统。次日,又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袁世凯于十月十日就职。

袁世凯就职后,两次通电各省都督、民政长,反对国会所定《宪法草案》。十一月四日,又称查获乱党魁首和议员往来密电。遂下令解散国民党。凡国会议员,籍隶国民党的,一律追缴证书、徽章。旋又下令:各省省议会,也照此办理。籍隶国民党的候补当选人,亦一律取消。议员缺额,无从递补,国会遂不能开会。

这时候,熊希龄为内阁总理,拟定大政方针。因为要设法实行,所以命各省行政长官,派员来京会议。适逢国会停顿,遂改组为政治会议。各都督民政长,呈请将残余议员遣散。大总统据以咨询政治会议。三年正月四日,据其呈复,停止两院议员职务。其省议会,亦于三月二十八日解散。又令停办地方自治,由内务部另行厘订章程。政治会议呈请特设造法机关。乃议决《约法会议组织条例》,据以选举议员。将《临时约法》修改为《中华民国约法》,于五月一日公布,此项《约法》,亦称为《新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废国务院,于总统府设政事堂。另设参政院,以备大总统的咨询,审议重要政务,并令其代行立法。

革命尚未成功,国内到处充满着旧势力。于是孙中山先生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以三年七月八日成立于日本的东京。以达到民权、民生主义,扫除专制政治,建设真正民国为目的。其实行的方法,仍和从前所定相同。因鉴于前此党员,多有自由行动的,党的纪律,未免松弛,所以此次组织,以服从党魁命令为重要条件。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民国初年,原是一个外交更新的好机会,然而其劈头记录在外交史上的,却是大借款和边疆交涉问题。

要讲民国初年的借款问题,必须回溯到清末。原来当清末,日、俄两国,在东三省的势力太膨胀了。政府乃想引进各国的资本,以为抵制之计。于是革命这一年,有向英、美、德、法,订借改革币制和东三省兴业借款一千万镑之议,期限为二十五年。以东三省烟酒、生产、消费税及各省新课盐税为抵。革命军兴,其事就搁起了。革命军既起,外交团协议,由银行代表,组织委员会,监督关盐两税的收入,以为外债的担任。并决议,对于南北两军,都不借款。到唐绍仪到南京,组织新内阁时,才以将来大借款为条件,向四国银行团,借到垫款三百万元。北京政府成立后,又以善后的名义,向四国银行团续商六亿元的借款。此时四国银行团,觉得将日、俄两国除外,终竟不妥。于是向其劝诱加入,成为六国银行团。在伦敦开会。日、俄两国,要求借款不得用之满、蒙,四国不许。又改在巴黎开会。决议将此问题归外交解决。各国的意见,既大略一致,乃向中国提出条件。其时中国,因六国团的条件过于苛刻,有自向他银团借款之举。为外交团和银团所阻止。而美政府亦命令其国的银行退出。于是四国团变为五国。卒因需款孔亟,中国政府不得已而俯就银团的范围。于二年四月间,以关盐余的全数为担保,向五国团借得善后借款二千五百万镑,期限为四十七年。于北京盐务署设稽核所,用洋员为会办。各产盐地方设分所,用洋员为协理。税款尽存银行,非总会办会同签字,不能提取。本利拖欠逾近情的日期,即将盐政并入海关办理。其用途,则于审计处设立稽核外债室,以资稽核。提起监督财政四个字来,阅者无不不寒而栗,然而这实在就是部分的监督财政了。

日、英、俄三国,对于东三省和蒙、新、西藏的侵略,其事是互相关联的。当前清末年,英、俄因西藏问题,互相猜忌,已见前编第十九章。一九○四年,英人乘日俄战争,中、俄两国,都无暇顾及西藏,于是有派兵入藏之举。达赖出奔。英人和班禅立约:(一)开江孜、噶大克为商埠。(二)赔偿英国军费五十万镑。(三)藏人非经英国许可,不得将土地租卖给外国人。铁路、道路、电线、矿产,不得许给外国或外国人。一切入款、银钱、货物,不得抵押给外国或外国人。一切事情,都不受外国交涉,亦不许外国派官驻扎和驻兵。中国得报,大惊。再立交涉,到底于一九○六年,订立《英藏续约》。承认《英藏条约》为附约。声明英国不占西藏的土地,不干涉西藏的内政。中国亦不许他国占藏地,干藏政。并声明《附约》中所谓外国或外国人,中国不在其内。赔款由中国代为付清。英兵方始撤退。然而其前一年,日、英续盟,《条约》有日本承认英国在印度附近必要的处分一款,英人对西藏,就更觉肆无忌惮了。

《藏印条约》订结后的四年,便是一九一○年,日、俄订立《协约》。有人说:实在另有密约,俄人承认日本吞并韩国,而日人承认俄国在蒙、新方面的举动。果然,其明年,俄国向中国提出蒙、新方面强硬的要求。并声明:如不全部承认,就要自由行动。后来又提出最后通牒。中国无可如何,就只得覆牒承认了。然而条约未及订结。革命军兴未几,活佛竟在库伦宣布独立,并陷呼伦贝尔。亡清当这时候,固然无暇顾及蒙古。民国成立以后,亦未有何等适当的措置。于是俄人擅和蒙人立约:许代蒙古人保守自治制度。不许中国驻兵殖民。而别订《商务专条》,以为报酬。这《商务专条》所许与俄人的权利,真是广大得可惊。中国再三交涉。至二年七月间,才和俄国议定草约。提出于国会。众议院通过,而参议院否决。直到国会停顿以后,才成立所谓《声明文件》。(一)俄人承认中国在外蒙古的宗主权。(二)而中国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三)不派兵,不设官,不殖民。另以《照会》声明:自治区域,以前清库伦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大臣所辖之地为限。其随后商订事宜,则由三方面约定地点,派员接洽。于是三年九月,中、俄、蒙三方会商于恰克图。至四年六月,才订成《中俄蒙条约》。而呼伦贝尔,亦因俄人的要求,于是年十一月,改为特别地域。

俄、蒙的交涉未平,而英、藏的风波又起。英兵入拉萨的明年,中国因驻藏帮办大臣凤全,被藏番杀害,任赵尔丰为边务大臣。命四川提督马维褀,出兵剿讨。遂将川边之地,改设县治。又以联豫为驻藏大臣。当达赖出奔时,清政府曾革其封号。一九○八年,达赖到北京,乃将其封号恢复,加意抚慰。乃达赖回到拉萨,遽向中国反抗。联豫电调钟颖,以一千五百人入藏。达赖又逃到印度。清朝就下诏把他废掉。这是一九一○年的事。革命消息传至西藏,西藏人遂将中国军队驱逐。达赖回到拉萨,宣布独立。并发兵陷巴塘、里塘,攻打箭炉。民国元年七月间,四川都督尹昌衡,出兵征讨。云南亦出兵相助。把失地恢复。而英人又提出抗议。中国不得已,改剿为抚。并恢复达赖封号,以示羁縻,而派员和英、藏代表,共同会议。到三年四月,在印度的西摩拉,议定草约。(一)英国承认中国在西藏的宗主权,而中国承认外藏的自治权。(二)不干涉其内政。不将其地改省。(三)彼此不派官,不驻兵,不殖民。而所谓内外藏,则将红蓝线画于所附的地图上。中国政府,不承认此项附图的界线,英国亦不肯改变,直争执到如今。

这是民国初年的蒙、藏交涉。至其后来,则因俄国的革命,颇替中国造成一个好机会。外蒙因失其援助,且受兵匪的侵掠,于八年十一月,吁请取消自治。呼伦贝尔的自治,亦随之而取消,其时政府方任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编练边防军。然而驻扎在外蒙古的,只有一旅一团。直皖战后,更其无人过问。而白俄却计划以外蒙为根据地,以反对赤俄。又得他国接济军械。至九年十一月,库伦遂为白俄所陷。中国不能镇定。至十年七月,为远东共和国的兵所打平。其时蒙古人已在恰克图成立政府。至此,遂移于库伦。以活佛为皇帝。十三年五月,活佛卒,遂将君主制取消。而唐努乌梁海,亦由俄人扶助,自立为共和国。西藏方面,中、英的交涉,依然停顿。藏番却于六年、七年、九年、十年、十九年,迭次入犯。西康之地,多为所陷。班禅于十二年出奔,至今滞留在内地。而达赖又于二十二年十二月圆寂。藏事的解决,就更难着手了。

民国初年,还有一件重要的交涉,于此也得补叙的。那就是所谓满、蒙五路的建筑权。当民国成立以后,国人颇关心于承认问题。外国中有好几国,是在正式国会成立之后承认的。有许多国,则在正式大总统选出之后承认。而日、英、俄三国,都附有条件。俄国要求外蒙古自治。英国要求外藏自治。日本则提出所谓开海、四洮、洮热、长洮、海吉五路的建筑权。这要求的提出,还和二次革命时张勋兵入南京,杀害日本人三名有关,但其提出恰在选举正式总统之前一日。中国政府也承认了。日本自此凯觎蒙古之心就更切。

第六章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凡事总免不了有反动的。中国行君主制度二千余年,突然改为共和,自不免有帝制的回光反照,然不过八十三日而取消,这也可见民意所在了。

当民国四年八月间,总统府顾问美人古德诺氏,忽然著论,论君主与共和的利弊,登载在北京报纸上。旋有杨度等发起筹安会,说从学理上,研究君主、民主两种制度,在中国孰为适宜。通电各省军民长官,上海、汉口各省城商会,请派代表来京。旋由各省旅京人士组织公民请愿团。请愿于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要求变更国体。参政院建议:召开国民会议,以谋解决。已而国民代表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所投的票,全数主张君主立宪。并委托参政院为总代表,推戴袁世凯为皇帝。袁氏于十二月十二日,下令允许。于是设立大典筹备处。改明年为洪宪元年。

已而前云南都督蔡锷,秘密入滇。和督理军务唐继尧、巡按使任可澄于二十三日发出电报,请袁氏取消帝制,限二十五日答复。届期无复。遂宣告独立。定军名为护国军。并通电,宣布袁氏伪造民意的证据。

护国军兴后,贵州首先响应。五年,正月一日,云南成立都督府。推唐继尧为都督。以蔡锷为第一军长,李烈钧为第二军长。蔡锷即率师入川。

袁世凯闻护国军兴,派兵分驻上海和福建。又命原驻岳州的兵,择要进扎。而命张敬尧率师入川,龙继光以广东兵攻广西。北军在四川不利。而广西、广东、浙江、四川、湖南,先后独立。陕西为反帝制的兵所占。山东亦有民军起事。而日、英、俄、法、意诸国,又先后提出警告,劝袁氏缓行帝制。袁氏派往日本的专使,日人又请其延期启行。袁氏乃于三月二十二日,下令取消帝制。恢复黎元洪的副总统。以徐世昌为国务卿,段褀瑞为参谋长。由黎、徐、段三人通电护国军,请停战商善后。

护国军复电,要求袁氏退位。并通电,恭承黎副总统为大总统。暂设军务院,设抚军若干人,以合办制裁决庶政。六月六日,袁氏因病身故。遗命命以副总统代行职权。黎氏于七日就职。黎氏就职后,下令恢复临时约法,召集国会。国会于八月一日开会。旋重开宪法会议。并选举冯国璋为副总统。独立诸省,相继取消。军务院亦即裁撤。

一场帝制的风波,表面上总算过去了。然而暗中隐患,还潜伏着。原来天下大事,都生于人心。当袁氏帝制自为时,虽然怫逆民心,而中外有权力的人,却多持着观望的态度。所以护国军初起时,通电各省说:

尧等志同填海,力等戴山。力征经营,固非始愿所及。以一敌八,抑亦智者不为。麾下若忍于旁观,尧等亦何能相强?然长此相持,稍亘岁月,则鹬蚌之利,真归渔人,萁豆相煎,空悲轹釜。言念及此,痛哭何云。而尧等与民国共存亡,麾下为独夫作鹰犬,科其罪责,必有攸归矣。

这真可谓语长心重了。然而谁肯觉悟?谈何容易觉悟?当南方要求袁氏退位,而袁氏尚未身故时,江苏将军主张联合未独立各省,公议办法。通电说:“四省若违众论,固当视同公敌;政府若有异议,亦当一致争持。”正在南京开会,而袁氏病殁。长江巡阅使张勋,其时驻扎徐州,就邀各省代表到徐州开会。后又组织各省区联合会。于是全国的重心,既不在西南,连北政府也把握不住,而其余各方面的人,也无甚觉悟。就近之酿成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远之则伏下军阀混战的祸根了。

第七章二十一条的交涉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看似无妄之灾,其实不然、凡事总有因果的,不过人不能知罢了。当十九世纪末业,中国的安全,久和世界大局,有复杂的关系,已见第四编第十九章。当这改革还没有成功的时候,在中国,是利于列强的均势的。而民国三年,即一九一四年,欧战爆发,各国都无暇顾及东方,日本大肆其侵略的野心,中国就要受着池鱼之殃了。

欧战的爆发,事在民国三年六月间。中国于八月初六日,宣告中立。日本借口英、日同盟,于八月十五日,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一)德国舰队,在日本、中国海洋方面的,即时退去,否则解除武装。(二)将胶州湾租借地全部,以还付中国的目的,于九月十五日以前,无偿无条件,交付日本。以二十三日为最后的限期。届期,德国无复,日本遂对德宣战。

胶州湾本非德国土地,日本即欲对德宣战,亦只该攻击胶州湾。乃日人于九月初二日,派兵由龙口登岸。中国不得已,划莱州龙口接近胶州湾的地方为战区。而与日本约,不得越过潍县车站以西。其时英国兵亦从劳山湾登陆,与日军会攻胶州湾。至十一月初七日,胶州的德人降伏。而日军先已于九月二十六日,占领潍县车站。十月六日,并派兵到济南,占领胶济铁路全线和铁路附近的矿产。中国提出抗议。日本说:“这是胶州湾租借地延长的一部。”到青岛降伏后,又将中国海关人员,尽行驱逐。中国于四年一月七日,要求英、日两国撤兵。英国无异议,而日本公使日置益,于十八日径向袁世凯,提出五号二十一条的要求。你道那五号二十一条:

【第一号】(一)承认日后日、德政府协定德国在山东权利,利益让与的处分。(二)山东并其沿海土地及各岛屿,不得租借割让与他国。(三)允许日本建造,由烟台或龙口接连胶济的铁路。(四)自开山东各主要城市为商埠—应开地方,另行协定。

【第二号】(一)旅顺、大连湾、南满、安奉两铁路的租借期限,均展至九十九年。(二)日本人在南满、东蒙,有土地所有权及租借权。(三)日人得在南满、东蒙,任便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四)日人得在南满、东蒙开矿。(五)南满、东蒙,(甲)许他国人建造铁路,或向他国人借款建造铁路;(乙)以各项课税,向他国人抵借款项,均须先得日本同意。(六)南满、东蒙,聘用政治、财政、军事各顾问、教习,必须先向日政府商议。(七)吉长铁路,委任日政府管理、经营。从本条约画押日起,以九十九年为期。

【第三号】(一)将来汉冶萍公司,作为合办事业。未经日政府同意,该公司一切权利产业,中国政府不得自行处分;并不得使该公司任意处分。(二)汉冶萍公司各矿附近的矿山,未经该公司同意,不得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此外凡欲措办,无论直接、间接,恐于该公司有影响的,必先经该公司同意。

【第四号】(一)中国沿岸港湾及岛屿,概不租借或割让与他国。

【第五号】(一)中国政府,聘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二)日本人,在内地设立寺院、学校,许其有土地所有权。(三)必要地方的警察,作为中、日合办。或由地方官署,聘用多数日本人。(四)由日本采办一定量数的军械。或设中日合办的军械厂,聘用日本技师,并采买日本材料。(五)接连武昌与九江、南昌的铁路,及南昌、杭州间,南昌、潮州间铁路的建造权,许与日本。(六)福建筹办路矿,整理海口——船厂在内——和需用外资,先向日本协议。(七)允许日人在中国传教。

并要求严守秘密。如其泄漏,日本当另索赔偿。

中国以陆征祥、曹汝霖为全权委员。于二月初二日,和日本开始会议。日使日置益,旋因堕马受伤,乃即在日使馆中,就其床前会议。至四月十七日,会议中止。二十六日,日使提出修正案二十四条。声言“系最后修正。傥使中国全行承认,日本亦可交还胶澳”。五月一日,中国亦提出最后修正案,说明无可再让。七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除第五号中,关于福建业经协定外,其他五项,侯日后再行协议。其余应悉照四月二十六日修正案,不加更改,速行承诺。以五月九日午后六时为限。否则当执必要的手段。”中国政府,于五月九日午前,答复承认。到二十五日,由陆征祥和日使日置益,订立条约二十一条。

其后日人又于六年十月,在青岛设立行政总署。潍县、济南等处,都设分署。受理人民诉讼,抽收捐税,并于署内设立铁路科,管理胶济铁路及其附近矿产。中国抗议,日本置诸不理。到七年九月,才由驻日公使章宗祥和日本订立《济顺高徐豫备借款契约》,并附以照会,许胶济铁路所属确定后,由中、日合办,而日本将胶济路沿线军队,除留一部于济南外,余悉调回青岛,并将所施民政撤废。中有“中国政府,欣然同意”字样。遂为巴黎和会我国交涉失败之一因。见第九章。

第八章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袁世凯死后,北方连形式上的统驭,都失掉了。而南方的新势力,又未能完成。就酿成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当民国六年之初,欧洲战事,德、奥方面,渐已陷入困境。德国乃于二月初,宣布无限制潜艇战争。我国提出抗议,无效,即提议对德绝交。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于十四日宣布,因进而谋对德宣战。于是国务总理段褀瑞,召集各省、区督军、都统,在京开军事会议。于四月二十五日开会。一致主张对德宣战。五月初一日,通过国务会议。提出于众议院。初七日,众议院开委员会筹议。有自称公民团的,包围议院,要求必须通过。旋外交、司法、农商、海军四总长辞职。十九日,众议院决议:“阁员零落不全,宣战案应俟内阁改组后再议。”是晚,各督军、都统,分呈总统和国务总理,反对国会所通过的宪法。说“如不能改正,即请解散,另行组织”。旋即先后出京赴徐州。二十三日;黎总统免国务总理段祺瑞职,以外交总长伍廷芳代理。二十九日,安徽宣告和中央脱离关系。于是奉天、陕西、河南、浙江、山东、黑龙江、直隶、福建、山西,纷纷继起。并在天津设立军务总参谋处。通电说:“出师各省,意在另订根本大法,设立临时政府,临时议会。”六月初一日,黎总统令:“安徽督军张勋来京,共商国是。”张勋带定武军五千,于初八日到天津。要求黎总统解散国会。十二日,伍廷芳辞职,国会解散。十四日,张勋入京。

七月初一日,张勋拥废帝溥仪在京复辟。黎总统避入日本使馆,电请冯副总统代行职务,以段褀瑞为国务总理。初四日,冯、段通电出师讨贼,段褀瑞在马厂誓师。以段芝贵、曹锟为司令,分东西两路进讨。十二日,我师复京城。

京师既复,黎总统通电辞职。冯代总统于八月初一日入京。十四日,布告对德宣战。

当国会解散后,广东、广西,即宣告军民政务,暂行自主。重大政务,径行秉承元首,不受非法内阁干涉。复辟之后,定后,有人主张:“民国业经中断,可放初建时之例,召集临时参议院。”于是海军第一舰队,开赴广东。云南亦宣言拥护约法。八月二十五日,国会开非常会议于广州。议决《军政府组织大纲》:在临时约法未恢复以前,以大元帅任行政权,对外代表中华民国。选举孙中山为元帅。

此时两广、云、贵,完全为护法省分。四川、福建、湖南、湖北、陕西,也有一部分独立的。南北相持于湖南。六年十一月,南军攻入长沙、岳州。七年三月,复为北军所取。南方由两院联合会,修改《军政府组织大纲》:“以政务总裁,组织政务会议,各部长都称政务员,由政务员组织政务院;以政务院赞襄总裁会议,行使军政府的行政权。”旋选出孙中山等七人为总裁。于六月初五日,宣告成立。推岑春煊为主席。国会于十二日在广州开正式会,并续开宪法会议。北方则召集参议院,修改《国会组织法》和《两院议员选举法》,据以选举、召集。八月十二日,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于十月十日就职。南方不承认。由两院联合会委托军政府,代行国务院职权,以摄行大总统职务。

徐世昌就职后,通电南方,停战议和。八年二月六日,南北各派代表,在上海开议,至五月初十日而决裂。九年四五月间,北方驻扎衡阳的第三师长吴佩孚,撤防北上。七月间,在近畿和定国军冲突。定国军败。于是裁督办边防事务处,解散安福俱乐部。是为皖直之战。第三师撤防之后,南军即占领湖南。此时南北两方,均撤换议和总代表。而国会议员,已先于四月间离粤。通电:“政务会议,不足法定人数。所有违法行为,当然不生效力。”七月初十日,国会在云南开会。撤岑春煊总裁之职,代以刘显世。八月十七日,议决国会,军政府移设重庆。十月十四日,又宣言另觅地点。是时陈炯明以驻扎漳、泉的粤军回粤。十月二十四日,岑春煊等通电解除军政府职务。二十六日,广东都督莫荣新,亦宣布取消自主。三十日,徐世昌据之,下令接收。并通令依元年《国会组织法》暨《两院议员选举法》筹办选举。是为“旧法新选”。孙中山等通电否认。回粤再开政务会议。十年一月十二日,国会再在广州开会。四月七日,议决《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于五月五日就职,军政府即于是日撤消。中山宣言:“傥徐世昌舍弃非法总统,自己亦愿同时下野。”

此时北方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驻保定。吴佩孚为副使,驻洛阳。王占元为两湖巡阅使,驻武昌。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兼蒙疆经略使,节制热、察、绥三区,驻沈阳。是年五月,以阎相文为陕西督军。命十六混成旅冯玉祥等入陕。八月,相文暴卒,以玉祥署理。七月末,在湘鄂籍军官,组织湖北自治军,湖南组织援鄂军,攻入湖北。北政府免王占元,以萧耀南为湖北督军,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吴佩孚陷岳州,和湖南定约休战。川军入宜昌,亦被吴佩孚回军击退。十二月,吴佩孚电攻内阁拨借日款赎胶济路,及发行九千六百万元公债之事。奉天亦通电,“以武力促进统一”。十一年四五月间,直、奉两军,在近畿冲突。奉军败退出关。河南督军赵倜起兵,冯玉祥出关,把他打败。于是以冯玉祥为河南督军。免张作霖之职。六月初四日,东三省省议会举张作霖为联省自治保安总司令,吉、黑两督军为副司令。十月三十日,以冯玉祥为陆军检阅使,移驻南苑。

孙中山就职后,以陈炯明为陆军总长,兼粤军总司令。是年六月至九月间,陈炯明平定广西。八月初十日,国会通过北伐请愿案。孙中山在桂林,筹备北伐。十一年四月,中山将大本营移设韶关。陈炯明辞职,走惠州。中山命其办理两广军务,肃清土匪。五月,北伐军分三路人入江西。六月初二日,徐世昌辞职。曹锟等十五省督军电请黎元洪复位。元洪复电说:

诸公所以推元洪者,谓其能统一也,毋亦症结固别有在乎?症结惟何,督军制之召乱而已。督军诸公,如果力求统一,即请俯听刍言,立释兵柄。上至巡阅,下至护军,皆刻日解职,待元洪于都门之下,共筹国是。微特变形易貌之总司令,不能存留,即欲划分军区,扩充疆域,变形易貌之巡阅使,亦当杜绝。

旋以各督军、巡阅使,先后来电,均表赞同,于十一日先入人都,十三日,撤消六年六月十二日解散国会之令。国会于八月初一日开会。宣言系继六年第二期常会。而浙督卢永祥又通电说河间代理期满,即系黄陂法定任期终了。广州国会,亦通电否认。孙中山则宣言:

直军诸将,应将所部半数,由政府改为工兵。其余留待与全国军队,同时以次改编。如能履行此项条件,本大总统当立饬全国罢兵。若惟知假借名义,以涂饰耳目,本大总统深念以前祸乱,由于姑息养奸,决为国民一扫凶残,务使护法戡乱之主张,完全贯彻。

这时候,在广西的粤军,先后返粤。六月十五日,围攻总统府。声言要求孙总统实践与徐同退的宣言,孙中山避居军舰。旋由香港赴上海。陈炯明复出任粤军总司令。北伐军回攻,不克。粤军退入福建,滇军退入广西。十月,徐树铮在延平设建国军政制置府。通电拥戴段褀瑞、孙中山为领袖人物。粤军退福建的,合驻延平的王永泉旅,攻入福州。徐树铮旋出走。北政府命长江上游总司令孙传芳入福建。是岁岁杪,在广西的滇、桂军声讨陈炯明。广东军队,亦有响应的。陈炯明再走惠州。十二年二月,中山返粤,以大元帅名义,主持军务。

护法的始末,大略如此,至国民政府成立,而后风云一变。

第九章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中国和德、奥宣战的经过,已见第八章。当这时期,中国曾设立参战事务督办处,并借入参战借款二千万,练成参战军,但实际都用之于内争,对于欧战,不过曾招募华工赴欧而已。

这时候,日本正想独霸东洋。当中国对德提出抗议时,其公使即向我国外交部说:“日本赞成中国的抗议,然而如此大事,中国竟不通知日本,甚为遗憾。”又向英、俄、法、意交涉,日本承认中国参战,各国却要保证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于是英法两国和日本都立有密约,俄、意亦经谅解。

八年一月十八日,欧洲和会在巴黎开幕。我国亦派代表参与,先是七年一月间,美总统威尔逊,曾提出和平条件十四条。中有外交公开、减缩军备、组织国际联盟等项。各国都认为议和的基本条件。所以我国对于和会,当时颇抱热望。曾作成希望条件,和《取消对日二十五条条约》,和《换文的陈述书》,一并提出。各国说:“这不是和会权力所及。当俟国际联盟的行政部能行使权力时,请其注意。”

时英、美、法、意、日五国,别组所谓最高会议。一切事情,颇为其所垄断。关于山东问题,我国要求由德国直接交还,而日本则主张德国无条件让与日本,相持不决。到四月二十四日,最高会议开会,招我国代表出席。威尔逊朗诵英法两国和日本的《秘密换文》。又诵《中日条约》和《换文》的大要。问为什么有这条约?我国代表说:“是出于强迫。”威尔逊又问:“七年九月,欧战将停,日本决不能再压迫中国,为什么还有欣然同意的换文?”这消息传到我国,舆情大为激昂。于是有五月四日,北京专门以上学校学生停课,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之举。风声所播,到处学校罢课,商店罢市,又有铁路工人,将联合罢工之说。政府乃于六月初十日,将三人罢免。是之谓“五四运动”。

当时山东问题,在和会中,交由英、法、美专门委员核议。卒因英法的袒日,依照日本的意思,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插入《对德和约》第一五六、一五七、一五八三条中,中国代表提出保留案。声明中国可以在《和约》上签字,但关于山东条项,须保留另题—始而要求于《和约》内山东条项之下,声明保留,不许。继而要求于《和约》全文之后,声明保留,不许。改为《和约》之外,声明保留,不许。再改为不用保留字样,但声明而止,不许。最后要求临时分函声明,不能因签字有妨将来的提请重议,不许。代表电告政府,说:“不料大会专横至此,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二十八日,《和约》签字,我国代表,就没有出席。于是对德战争,由大总统以《布告》宣布中止。至于《奥约》,则由代表于九月初十日签字。《国际联盟条约》,美国提出后,经各国同意,插入《和约》中,作为全约的一部,我国虽未签字于《德约》,而曾签字于《奥约》,所以仍为会员国之一。《德奥和约》,两国都应放弃因庚子拳匪在中国所得的权利和赔款,将专用的租界,改为各国公用。德国并须将庚子年所掠天文仪器交还。我国虽未在《德约》签字,德国仍照《约》履行。其后德、奥两国,于十年、十一年,先后和我国订立条约,亦改为平等关系,和从前的条约不同。

至于对俄国的问题,则最为复杂。原来俄国从革命以后,其所采取的政体,业已和各国格不相入。而俄又于七年二月间,对德国成立和议。于是德奥武装俘虏,在俄国大为活动。反俄的捷克军,为其所制。各国乃有共同出兵之议。中国亦追随其后,于七年三月、五月间,与日本订立《共同防敌海陆军协定》。而中国兵舰和英、美、法、意、日军舰,亦先后驶入海参崴。旋又联合俄国,组织一铁路委员会,将西伯利亚和中东两铁路,置于管理之下。此时各国的出兵,都不甚起劲。惟日本则拥立俄旧党谢米诺夫于赤塔、卡尔米哥夫于哈巴罗甫喀。并分兵占据海兰泡、阿穆尔、伊尔库次克。直至十四年三月,方才和俄国订约撤兵。而当共同出兵之时,日兵由中东路运出的甚多。吉、黑两省,大受骚扰。而铁路委员会的技术部长,且有共管中东铁路的提议,在华盛顿会议席上提出。经我国代表力争,方才作罢。这反是中国因参战所受的损失了。

《和约》既经批准,日本遂要求中国,直接办理交还胶澳交涉。中国舆论,都主张提出国际联盟,经政府拒绝,到十年十一月,华盛顿会议开会。我国决将山东问题提出。乃由英、美两国调停,在会外交涉。英、美两国,都派员旁听。直至十一年一月,才订成条约二十八条。胶济铁路,由我发国库券赎回,期限十五年。但五年之后,以先期六个月的知照,得随时为全部或一部的偿还。在偿款未清以前,用日人为车务总管和总司计。其高徐、济顺铁路,让归国际财团。烟潍铁路,中国如用本国资本筑造时,日本不要求并归国际银团办理。溜川、坊子、金岭镇三矿,由中政府许与中、日合组的公司。胶州湾由中国宣告开放。盐业及公产,都交还中国,其偿价为日金一千六百万元。其中二百万元为现款,余为十五年期的国库券。青岛佐世保间海电,亦交还中国。青岛一端,由中国运用,佐世保一端,由日本运用,而日兵于是年四五月之间撤退。

第十章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华盛顿会议,是民国十年十一月十四日,在美国的华盛顿开会的。因为所议的都是太平洋问题,所以一称太平洋会议。

欧战以前,日、俄、英、美、德、法,在太平洋上,本来都有势力的。欧战以后,德国在海外的属地,业已丧失净尽。俄国承大革命扰攘之余,法虽战胜而疲乏已极,亦都无力对外。在欧洲方面,只有英国向来是称霸海上的,而和东方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虽当大战之后,对于太平洋的权利,还是不肯放弃。美国和日本,则是大战期间,都得有相当利益的。所以这时候,太平洋上,遂成为此三国争霸的世界。

讲起地位来,则日本是立国于太平洋之中的。自中日旧俄两战后,南割台湾,北有旅、大租借地和南满、安奉等铁路。又承俄国革命之时,加以侵略。而德属太平洋中赤道以北的岛屿,战后议和,又委任他统治。其在西太平洋的势力,可谓继长增高。所以这时候,美国要召集这个会,主要的意思,就是对付他。

要讲华盛顿会议,却要先明白欧战以来中国的形势,二十一条的交涉,已见第七章。此项交涉,虽由兵力的迫胁,订立二十五条条约,然而未经我国国会通过,以法律论,本不能发生效力。但是虽然如此,日本在事实上,其势力却是伸张无已的。除山东问题,已见上章外,当六七两年,我国因忙于内战,所借日债颇多。吉长、吉会和所谓(一)开海、海吉,(二)长洮,(三)洮热,(四)洮热间一地点到某海口的铁路,均曾因此而订有借款或借款的豫备契约。欧战停后,英、美两国,又提起中国铁路统一之议。因我国舆论不一致,未有具体办法。旋英、美、法、日四国,组织新银行团。于民国八年五月,在巴黎开会。十一日,订立《草合同》。规定:(一)除实业事务—铁路在内—已得实在进步者外,现存在中国的借款合同及取舍权,均归共同分配。(二)联合办理将来各种借款事务。后因日本提出满、蒙除外停顿。至九年,美银行团代表赴日,和日银行团谈判。日乃放弃洮热和洮热间到海口两路,而承认《草合同》。新银行团于以成立。但因我国没有统一的政府,所以借款之事,迄亦未能进行。

华盛顿会议开会后,分设限制军备和远东问题两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法、意、日五国组织。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更加中、葡、荷、比四国。当开会之初,我国代表,即提出大纲十条。后由美国代表罗德氏,总括为四原则。订立《九国公约》。所谓《九国公约》:第(一)条,系列举罗德氏四原则:(甲)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及行政的完全。(乙)给中国以完全而无障碍的机会,以发展并维持稳固的政府。(丙)确立、维持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丁)不得利用现状,攫取特殊的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第(二)条说缔约国不得缔结违背此项原则的条约。第(三)条:不得在中国要求优先权或独占权。第(四)条:不得创设势力范围和实际排他的机会。第(五)条:中国全部铁路,不得自行或许他国,对于各国为差别的待遇。第(六)条:中国不参加战争时,应尊重其中立权。此外还订立《九国中国关税条约》,见第十六章。其(A)撤退外国驻兵;(B)撤废领事裁判权;(C)关于中国的条约公开;(D)撤废在中国的外国邮政局;(E)无线电台;(F)中国铁路统一;(G)交还租借地诸议案,则或有结果,或无结果。

山东问题,即在会外解决,已见前章。二十一条件问题,又经我国代表在远东问题委员会中提出。日代表说:“与会国要提出从前的损害,要求会议中重行研究和考虑,日本必不能赞成。但因《中日条约》和《换文》成立后,事势已有若干变迁。所以允将南满、东蒙的铁路借款权及以租税为担保的借款权,开放于国际财团,共同经营。其南满洲聘用顾问、教练,日本并无坚持的意思。原提案中的第五项,日亦将其保留撤回。中国代表仍声明不能承认。因此此问题在华会中,未能得有结果。其后十一年十一月、十二年一月间,众参两院,先后通过请政府宣布二十五条条约及《换文》无效案。乃由政府照会日本,声明废弃。

至于各国所订条约,有关东方大局的,则有英、美、法、日四国《海军协定》。订明相互尊重在太平洋中岛屿和殖民地的权利。如或发生争议,当请其他缔约国调停。此约既立,一九一一年七月十三日的《英日协约》,即因之而废。国联委任日本统治的德属岛屿,中有雅浦岛,为美国和西太平洋交通孔道。当时美国即提出保留。此时亦成立《协定》,规定使用无线电,日、美两国,处于同等地位,美人得在雅浦岛居住、置产、自由贸易。后来民国十二年,英、美、法、意、日五国,又有《海军协定》。十九年,又有《海军公约》。规定英、美、日三国海军的比例为五五三。虽然如此,日本在太平洋中形势,还较英、美为优胜。海军协定和公约的期限,都到一九三六年为止,所以大家都说:一九三六年是世界的危机,然而苟非中国强盛,谁能保证太平洋上风云的稳定。

第十一章军阀的混战

照第六、第八两章所说,民国成立以后,内争之祸,也可谓很利害了。然而这还是有关大局的,其比较的限于一隅的,还不在内。现在且拣几件重要的说说:

民国以来,最安稳的,要算山西。他从民国十四年以前,简直没有参加过战争。阎锡山提唱用民政治,定出六政、三事,以为施政的第一步。教育、实业,都定有逐年进行的计划。又竭力提唱村自治。在当时,亦颇有相当的成绩。惜乎到后来,牵入战争漩涡,以前些微的成绩,也就不可得见了。次之,倒还是新疆。从民国十七年杨增新被杀以前,大体也还算安稳。此外就很难说了。

其中分裂最甚,而争战最烈的,要算四川。四川从袁氏帝制失败后,北政府所任命的将军解职。当时政府曾命蔡锷入川。但不久,蔡锷就病故了。代理的人,为川军所逐。其后滇军又打入四川。后来又被川军逐回。于是四川本省,分为一、二、三军,各有防地。北政府的势力,常常从汉中和宜昌一带——所谓长江上游侵入。而滇、黔两省,亦时和四川发生关系。各省军人,派别不一,离合无常。其失败的,往往要借助于人,而有野心的人,亦落得利用他,收为己助,或者借以扰乱敌方,所以其纷扰迄不能绝。西南如滇、黔,西北如甘肃,虽然因地位偏僻,对大局的关系较少,然而其内部,也都不能没有问题。

因为一切纷争,都起于军队太多和军人拥兵自重、争夺权利之故,于是有废督裁兵的呼声,并有联省自治的议论。联省自治之说,其由来也颇早。原来行省的区画,还沿自元朝。明、清两代的省区,虽然逐渐缩小,然而其区域,还是很大,犹足以当联邦国的一邦而有余。而自清末以来,已渐成外重之局。辛亥革命,亦是由各省响应的。民国成立以来,中央事权,迄未能真正统一。而以中国疆域的广大、交通的不便、政务的丛脞,一个中央政府,指挥统驭,也颇觉得为难。于是有创联省自治之议,希望各省各自整理其内部的。当民国八、九年间,也颇成为一部分有力的舆论。于是有起而实行的,省各自制宪法。其中以浙江省成立为最早,于十年九月九日公布。湖南省制宪最早,而公布较迟,事在十一年一月一日。既已公布省宪,自然用不着什么督军。于是浙江于布宪之日,即同时宣布废督。即未制省宪的省分,也有宣布废督的,如云南省是。然而名为废督,而军队仍未能裁,即督军之实,亦仍旧存在,不过换一个总司令或督办善后军务等等的名目罢了。所以还是无济于事。

又有想以会议之法解决国是的。当华府会议将开时,外人曾警告我速谋统一。于是有人想利用这个机会,促起国人的觉悟。主张华会开会之前,先在庐山开一个国是会议,其办法:分为国民会议和国军会议。国民会议,以制定国宪解决时局。国军会议,则议决兵额、兵制及裁兵问题。其所议决之件,再交国民会议通过。当时有力的军人,都曾发电赞成,然而后来竟就暗葬了。而上海一方面,又有国民所发起的国是会议。其议发动于商教联合会。于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在上海开会。议决其组织:为(一)各省省议会。(二)各省、区教育会。(三)各省总商会。(四)各省、区农会。(五)各省、区总工会。(六)各律师公会。(七)各银行公会。(八)各报界公会。其中(二)、(三)、(五)三项,都包含华侨团体。各推出代表三人。定名为中华民国八团体国是会议,于五月二十九日开会。旋组织国宪起草委员会。制成《国宪草案》,分送各方面。然后来亦未有何等影响。

此等解决时局之法,都是国民党第一次宣言所明指为无用的。我们且进而看国民党改组和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的事实。

第十二章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先生在海外组织中华革命党,这话在第四章中已经说过了。袁世凯死后,中华革命党的本部移于上海。八年十月十日,改称中国国民党。此时在国内还未明白组党。到十二年一月,才发表宣言,宣布党纲和总章,这一年十一月,中山先生鉴于苏俄革命的成功,由于组织严密,决意将国民党改组。于是月十一日,发表改组宣言。十三年一月二十日,开全国代表大会。议决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发表宣言,表明主义政纲和对内对外的政策。六月,又在黄埔设陆军军官学校。又就原有的军队中,设立党代表,宣传主义。于是南方的组织,骤见精严,旌旗变色了。

当十二年六月间,北京军警包围总统府索饷。旋又全体罢岗。黎总统移居私宅办公。又被便衣队包围。并有人在天安门自称开国民大会,主张驱黎的。十三日,黎总统赴津,总统印信,由其妾危氏携带,住居法国医院。至天津,被邀于火车站。迫令打电话给危氏,将印信送国务院,然后放行。黎总统通电:“离京系为自由行使职权起见,并非辞职。”并通告外国公使。北京一方面,则宣告总统辞职,由国务院摄行。议员亦分为两派:一部分赴上海开会,一部分留京,都不足法定人数。照《大总统选举法》,国务院摄职,只能以三个月为限,九月十二日,北京的国会,人数依然不足。到十月十日,就连国会也要任满了。于是由众议院提出延长任期案,通过。十月初五日,选举曹锟为大总统。初八日,通过《宪法》。初十日,曹锟就职。是日,《宪法》由众议院公布。曹锟既就职,以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使,萧耀南为两湖巡阅使,齐燮元为苏皖赣巡阅使。十三日,浙江和北京政府断绝公文往来。云南和东三省旋都通电讨曹。

十三年九月初旬,江苏和浙江开战。江苏方面,号称苏、皖、赣、闽四省联合,而浙江方面,则联合淞沪镇守使,组成浙沪联军。主力军相持于昆山。别将则在苏州、嘉兴间,宜兴、长兴间作战。至九月中旬,而奉直战事亦作。奉军于九月廿二陷朝阳。进攻山海关,陷九门口。吴佩孚亲临前敌指挥。自十月六日,大战开始。江、浙方面,孙传芳自福建入浙。九月十八日,陷杭州。卢永祥宣言:将浙江交还浙江人。把军队都撤至淞沪之间。十月九日,松江陷落。十三日,卢永祥下野。二十二日,冯玉祥自古北口回兵北京。和胡景翼、孙岳宣言组织国民军。冯为第一军,胡为第二军,孙为第三军。十一月二日,曹锟辞职。于是山东宣告中立。山西兵扼守正太路和京汉路的交点。国民一军占杨村,三军入保定。奉军陷滦州、山海关、秦皇岛,抵塘沽。吴佩孚自海道南下,经南京、汉口回河南。冯玉祥、张作霖会于天津,推段褀瑞为临时执政。段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入京。

当直奉大战时,南方亦出兵北伐,分攻湖南、江西。北方政局既变,段褀瑞请孙中山北上。中山于十二月三十一日至北京。时孙中山主张开国民会议,以解决时局。段褀瑞就职后,亦宣言于一个月内,召集善后会议,以解决时局纠纷,三个月内,召集国民代表会议,以解决根本问题。并声言:“会议成功之日,即为褀瑞卸职之时。”孙中山以其所谓两会议者,人民团体,无一得与,命国民党员,勿得参与。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卒于北京。段褀瑞所召集的善后会议,于三月一日开会,仅议决军事、财政两善后委员会的条例而止。后来两委员会于十月五日开会。因时局纷乱,也就无从议起了。

段祺瑞就职后,裁巡阅使、督军。管理一省军务的,都改称督办军务善后事宜。以张作霖为东北边防督办。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胡景翼督办河南军务善后事宜,孙岳为省长。免齐燮元,以卢永祥为苏皖赣宣抚使。齐走上海,组织苏浙联军。卢永祥以奉军张宗昌的兵南下。齐走日本。浙奉军在上海定约。浙军退松江。奉军退昆山以西。上海则彼此均不驻兵。时在十四年二月间。其时胡景翼的兵,自河北下河南。而镇嵩军的憨玉琨,已先据洛阳,东下郑县和开封。时政府又以孙岳为豫陕甘剿匪总司令。即以憨为副司令,命其退出。憨军退至洛阳以西。二月下旬,胡憨的兵冲突。三月八日,胡军入洛阳。镇篙军援憨,不克,退入山西边境。四月初十日,胡景翼卒。乃以岳维峻督豫。于是国民二军的李云龙师入西安。冯玉祥亦让出南苑防地。至八月杪,遂以玉祥督甘,孙岳督陕。李云龙为帮办。直隶当段褀瑞就职后,即以卢永祥为督办。永祥南下后,改李景林。四月间,以张宗昌督山东。至是,又以杨宇霆督江苏,姜登选督安徽。时奉军张学良、郭松龄驻兵于京、津、山海关之间。自五卅案起后,奉军并驻扎到上海。

是年十月十五日,孙传芳自称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发兵入江苏。上海的奉军即撤防。杨宇霆、姜登选亦北走。孙军入南京。渡江,取浦口、蚌埠。十一月十七日,入徐州。越四日,吴佩孚起兵汉口,称讨贼军总司令。其明日,郭松龄自称东北国民军,率兵出关。十二月二十三日,败死于巨流河。当郭松龄起兵时,近畿和热河的奉军都退出。旋直,鲁组织联军。十二月八日,国民一军和直军开战。二十四日,陷天津。李景林走济南。是时吴佩孚的兵,正作战于山东,三十一日,吴通电,停止讨奉军事。十五年一月一日,冯玉祥下野。十九日,奉军复占山海关。二十三日,东三省各法团制定《联省自治规约》,推张作霖维持东北治安。二月杪,吴佩孚兵入开封。三月,镇嵩军入洛阳。直鲁联军亦北上。二十三日,入天津。吴军亦占据保定。三十日,国民一军退出北京。四月九日,曹锟恢复自由。段褀瑞走东交民巷。十七日,复入执政府。二十日,复走天津。通电引退。五月一日,曹锟通电引退。十七日,国民军将领宣言:“专意开发西北。未有适合民意的政府以前,一切命令,概不承认。”于是热河的国民一军亦退出。奉军以七月一日,攻占多伦,八月十九日,占张家口。吴军攻南口,不克。后由奉军会攻,于八月十四日占领。山西军以八月十八日占大同,九月一日占绥远,十日占包头。而镇篙军攻西安,迄未能下。此时国民政府的北伐军,业已整队北上了。

第十三章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近代的外侮和前代不同。前代的外侮,只是一个政治问题,近代则兼有经济、文化诸问题。非合全民族的力量奋斗,无以图存。这是孙中山先生所以要提唱民族主义的理由。从中山先生提唱而后,我民族就渐渐的觉悟;而其实际的运动,也就逐步进展了。

讲起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来,却要连带到一件伤心的历史。这便是民国十四年上海地方的所谓五卅惨案。原来从一八九五年,中、日订立《马关条约》以来,外人便有在我国设立工厂,以利用我国的原料和低廉的工价的,劳资之间,自然免不了有些纠纷。这一年五月十五日,日本人在上海所设的内外棉织会社,无故停工。工人要求上工。日人竟尔开枪。死顾正红一人,重伤者三十七人。被捕者无数。各学校学生大愤,起而援助。因此募捐和赴追悼会的学生,为租界捕房所拘捕者数人。三十日,学生大队游行讲演。又有二百余人被拘。群众聚观的,群趋捕房,要求释放。英捕头竟下令开枪轰击。当场死者四人。送至医院后因伤毙命者七人。六月一日,公共租界全体罢市。三四两日,外人所经营的事业和有关交通事业的华人,继之以罢工。英人调兵舰至沪。工部局宣布戒严。调海军陆战队和万国义勇队压迫。续有被枪伤、拘捕的人。于是罢课、罢工、罢市的风潮蔓延各处。到处游行讲演,以促民众的觉悟。提唱和英、日经济绝交。民族运动的气势,一时异常蓬勃。而惨案亦即继之而起。其中最为重大的,要算广东的沙基惨案。次之则是汉口同重庆的事件。

汉口事件,发生于是年六月十日。因英商大古公司的船抵岸,船员和工人冲突,工人被殴伤。明日,工人二千余人,集队游行。英人调义勇队及海军陆战队,分布租界。并于要路架设机关枪。后因群众拥挤,竟尔开枪扫射,死者八人,伤者数十。其时英国的兵舰,并上溯到重庆。华人聚集观看,英人又调海军登陆,用刺刀驱逐。死伤多人。事在七月二日。沙基惨案,则发生于六月二十三日。当五卅惨案消息达到广东之后,广东即起一种抵制运动。香港工人,都回内地。英租界的工人,亦都回广州。这一天,广东开市民大会。会后游行。经过租界对岸的沙基。对岸外兵,突然开枪射击。继以机关枪扫射。华人死者五十,伤者百余。此外九江、汕头等处,还有较小的冲突。

当五卅惨案发生后,北京政府即行派员调查。英、美、法、意、比、日六国公使馆,亦派委员团赴沪调查真相。交涉于六月十六日,在上海开始。未几即行破裂。九月中,公使团提出司法调查之议,要求我亦派员。经我国拒绝。但彼仍自行派员。其结果,令上海总巡捕和捕头辞职,而略给死者家属恤金。我国否认。外人亦遂置诸不理。直到十九年二月,工部局径将银十五万元交给死者家属,这件事就算如此结局了。汉口方面,我国亦曾提出条件多款。其结果,则十四年十月间,仅将先决条件签字。英军舰撤退,巡捕的武装解除,太古公司在租界外的行栈码头撤消。英人并允赔偿损失。其余的交涉,就未有结果。重庆交涉,亦是如此。广东一方面对英抵制最久。华人设立罢工委员会,以谋罢工工人的善后。又设立工商检验处,以检查输入的货物。直到十五年十月十一日。乃由英人许我在海关抽收内地税,普通货物二·五,奢侈品加倍,以谋罢工工人的善后,而我许将工商检查处取消。

因五卅惨案而引起的民族运动,似乎是失败了。然而决非如此。因此惨案,而我国人的民族意识,格外发达。从此以后,民族运动就更有不断的进展。大之则如取消不平等条约呼声的加高,小之则如上海会审公廨的收回,以至国民军到达长江流域后,汉口、九江、镇江等地租界的交还,都是和五卅惨案很有关系的。

第十四章国民革命的经过

当国民党改组后,十三年秋间,即乘北方骚乱之际,出兵北伐。旋因段褀瑞就临时执政职,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乃又罢兵,已见第十二章。自中山先生卒后,北方的局势;骚乱更甚。北伐之举,乃到底不能不实现。

中山先生北上后,国民政府以十四年四月平东江。旋滇军回据兵工厂,桂军亦附和,政府迁于河南。六月初,党军和粤军还攻。广州于十二日恢复。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改组政府,废元帅,代以委员制,于七月一日成立。军队都改称国民革命军。党军和粤军回攻广州时,东江复为叛党所占。十一月,再把东江打平。十二月,平定高、雷、钦、廉和琼崖等地。广西亦依国民政府所定《省政府组织法》,组织政府。十五年一月,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六月五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召集临时会,通过迅速北伐案。以蒋中正为总司令。

先是国民革命军分为六军。后来广西归附,编为第七军。是时湖南纷扰,唐生智来求援,乃编为第八军。派四、七军往援。七月十二日,七、八两军克长沙。八月十二日,蒋中正到长沙。于是分兵为三:右入江西,左出荆、沙,而中路直攻武、汉。二十四日,吴佩孚自至汉口督战。国民革命军北进,破敌于汀泗桥、贺胜桥。九月初六、初七两日,连下汉阳、汉口、武昌亦被包围——后来到十月初十日降伏。正面的兵进展后,左路军亦于九月十五日达到沙市。其右路军,与苏、皖、赣、闽、浙五省联军相持于江西,争战最为剧烈。至十一月一七日,南昌陷落,江西平定。

北方的国民军,以是年七月进甘肃。九月十五日,冯玉祥游俄归来,抵五原,诸将仍推为总司令。进甘肃的兵,以十一月入陕。是月杪,遂解西安之围。至十二月初,而到达潼关。留守东江的兵,以十月入福建。至十二月而福建平定。浙江于十月间响应国民军,不克。十二月一日,北方推张作霖为安国军总司令,张宗昌、孙传芳为副司令。孙军撤退江北。张宗昌军复入沪宁线。国民革命军乃以湖南北的兵为西路,进攻河南。出福建的兵为东路,进浙江。江西的兵为中路,复分江左、江右两军,沿江东下。东路军以十六年一月入杭州。分兵为三:一沿沪杭铁路达上海,一出平湖抵苏州,一自宜兴进常、镇。均于二月中到达。而江左军亦于三月初下芜湖,江右军于十六日占当涂。至二十三日,遂入南京。西路军于五月中北上。冯玉祥亦进兵洛阳。是月末,进至郑州、开封,两路兵会合。

当这北伐顺利时,而南方有清党之事起。先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时,第三国际共产党员,声明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山先生许之。但其后,共产党员,仍图在国民党中,扩充该党的势力。中山先生逝世后,第一届执行监察委员,就有在山西开会,议决肃清共产分子的。旋在上海别组中央党部。北伐之后,政治会议议决迁都武汉,而中央党部,则在南昌,委员也有前赴武汉的。到三月廿八日,中央监察委员在上海开会,议决清共。四月七日,中央政治会议议决迁都南京。于是宁、汉之间,遂成对立之势。直到七月十五日,武汉方面,亦举行清党,而宁、汉合作,乃渐告成。当宁汉分裂时,北军乘机占扬州和浦口。曾渡江占龙潭,给国民军打退。其时蒋中正辞总司令之职。国民政府乃命何应钦定江北,冯玉祥下徐州。山西亦于九月间出兵攻奉。奉军退守河北。

十七年一月八日,蒋中正再起为北伐军总司令。于是分各军为四集团,再行北伐。四月,北伐军下兖州、泰安。五月一日,入济南。至三日而惨案作。国民军乃绕道攻德州,进下沧州。六月三日,张作霖出关。四日,至皇姑屯车站,遇炸身死。东三省人推张学良继其任。至十二月二十九日,三省通电服从国民政府。于是国民政府的统一告成。其后虽尚不免纷扰,然真正的统一,总不难于不远的期间达到了。

第十五章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中国的统一,是帝国主义者所不利的。所以要多方阻挠。如利用我国的内争,将借款军械等供给一方面等都是。而其尤露骨的,则莫如十七年的五三惨案。

当十六年五月间,国民革命军,奠定东南,渡江北伐。当时日本政府,便有乘机干涉的意思。乃借保护侨民为名,运兵到山东。经我政府迭次交涉,方才撤退。十七年四月,国民军既克兖州。日本阁议,又通过第二次出兵案。先将驻津日军三中队,调赴济南。又派第六师团,从青岛登岸到济。五月三日,在济南的日兵和我无端启衅。我国徒手的军民,被杀的不计其数。甚且闯入交涉公署,把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和职员十人、勤务兵七名,一齐杀害。中国为避免枝节起见,即将在济南的兵退出,只留一团驻守。而日本于初七日,又对我提出无理的要求:(一)高级军官,严行处分。(二)和日兵对抗的军队,解除武装。(三)我军离开济南和胶济铁路二十里。限十二小时答复。而又不待我答复,于初八日,径用大炮攻城。我守城的一团兵,奉命于十日退出。十一日,日兵入城。又大肆屠戮。并且扣留车辆,截断津浦路,强占胶济沿线二十里内的行政机关。

当日兵攻城之际,我政府即致电国际联盟,请其召集理事会,筹画处置,我愿承诺国际调查或国际公断等办法。但是国际联盟,并无适当的处置。日本却又径致《觉书》于我说:“战争进展到京、津,其祸乱或及满洲之时,日政府为维持满洲起见,或将采取适当有效的处置。”日本此时,以为如此一来,北伐必然停顿,即使继续,也要经过长时间的斗争,日本于中取利的机会甚多。尤其兵争延及东北时,日本可以遂其所大欲。谁知国民革命军,依旧绕道北上。而且经此事变,我国人反有相当的觉悟,东北军也发出息争御侮的通电,于六月初,竟退出关。胶东的兵,于九月一日易帜。在天津以东的直鲁军,亦因关内外的夹击,于九月中旬解决。日人无可如何。十月初,乃和我国开始交涉。我国提出:(一)先行撤兵;(二)津浦通车;(三)交还胶济沿线二十里内的行政机关;(四)胶济路沿线土匪,由中国负责肃清等项。日人不愿意,交涉停顿。后来屡经波折,到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才定议:日军于两个月内撤退。双方损害,则设共同委员会调查。议定之后,我方派出接收委员。日兵初定四月十八至二十五之间撤退。旋又说胶东匪乱甚炽,坊子以东,要议展期。我政府不赞成分期接收,索性将全部展缓。直至六月五日,日方才开始撤兵,至十六日而接收完毕。

在山东一方面,日人虽未遂其阻挠北伐的野心。然而对于东三省,则还是野心勃勃,所以有十七年六月四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车站遇炸之事。这一次的炸弹案,布置得很为周密,非经多数人长时间之布置不可。铁路警备森严,其断非张作霖的政敌或匪徒少数人所能为,不问可知了。经这一次阴谋,更促成东北的觉悟。于是有七月一日通电服从国民政府之举。日本又命其驻奉天的总领事劝告:易帜之事,宜观望形势。又派专使到奉,以吊丧为名,劝告奉方,不宜与国民政府妥协。奉方都不听从。三省实行易帜之后,东北一方面,收回权利的事,也逐渐进行,日人心怀忿恨,就伏下民国二十年“九一八”的祸根了。

第十六章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中国自海通以来,和外国所订的不平等条约,可谓极多,而其最甚的,则无过于关税税率的协定。现在世界上,经济竞争,日烈一日。贸易上的自由主义,久成过去,各国都高筑关税壁垒,以保护本国的产业。独税率受限制的国,则不能然。所以旧式和新兴幼稚的产业,日受外力的侵略压迫,而无以自存。中国所以沦入次殖民地的地位,这是一个最大的原因。

中国关税,除(一)海关税率,协定为值百抽五外,(二)其内地税,并亦协定为直百抽二·五。(三)而英、法、俄、日,在陆路上的通商,还有减免,而且(四)海关税率,名为值百抽五,实际上,因货价的高昂,所抽还远不及此数。

改订税率之议,起于一九○二年。这是义和团乱后订定和约的明年。因赔款的负担重了,所以这一年的《中英商约》,许我于裁厘之后,把进口税增加到百分的一二·五,出口税增加到百分的七·五。其所裁的厘,则许办出产、销场、出厂三税,以资抵补。一九○三年《中美商约》、《中日商约》,一九○四年《中葡商约》,规定大致相同。这一次的失策,在于将裁厘作为加税的交换条件。不但有损主权,而且裁厘在事实上猝难办到。事后,果因中国人惮于裁厘,外人,则其货物运销中国,本有内地半税,以省手续,事实上厘金所病,系属中国商人,所以也不来催问。这一次条约,就如此暗葬了。至于海关估价,则《辛丑和约》,订定将从价改为从量,即于一九○二年实行。然而所估的价,仍不能和实际符合。

还有一件事,也是很有损于主权的,那便是税务司的聘用。当中外通商之初,海关税本由外国领事代收。到一八五一年,才废其制,由华官自行征收。一八五三年,上海失陷,清朝所派官吏逃去,仍由英、美领事代课。其明年,上海道和领事商定,聘用英、美、法人各一,司理征税事务。是为税务司的起原。此时的外人,系由上海道聘用。一八五八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款》规定:中国得邀请英人,帮办税务。然仍订明由中国自由邀请,“毋庸英官指荐干预”。而且法、美二约,亦有同样的条文,并非英人独有的权利。一八六四年,总理衙门公布《海关募用外人章程》。自此以后,各关税务司,遂无一华人。而一八九六、一八九八两年的英、德借款,《合同》均订明:“此项借款未还清时,海关章程,暂不变更。”英人又要求:“英国在华商务,在各国中为最大时,总税务司必须任用英人。”亦于一八九八年,经总署答复允准。于是中国所用的税务人员,其地位,就俨然发生外交上的关系了。

辛亥革命,外人怕债权无着,由公使团协议,将关税存放外国银行。非经总税务司签字,不能提用,即偿付外债的余款——所谓关余,亦系如此。于是中国财政上,又多一重束缚。民国六年,中国因参加欧战,要求各国修正海关税则。经各国允许,于次年实行。这一次的修改,据专家估计,亦不过值百抽三·七而已。巴黎和会开会时,我国曾提出关税自主案,被大会拒绝。华盛顿会议时,又经提出。其结果,乃订成《九国中国关税条约》。订明批准后三个月,中国得召集与约及加入各国,开一关税会议,实行一九○九年的《中英商约》。在此约未实行以前,得在海关征收一种值百抽立·五,其奢侈品,则加至值百抽五的附加税。至于估计物价,切实值百抽五,则不待此约的批准,即可实行。约中并订明中国海、陆边关的税率,应行画一。其后关税会议,于民国十四年,由段政府召集。十月初二日,在北京开会。我国又提出关税自主案。十一月十九日,通过:各缔约国,承认中国享受关税自主的权利,允解除各该国与中国间各项条约中关税的束缚。并允许中国国定关税条例,于一九二九年一月一日,发生效力。

而中国政府,申明裁厘之举,与国定税率,同时施行。同时,中国拟定七级税则,实际上得各国的承认。至于海关附加税问题,则未能议决而段政府倒。关税会议,于十五年七月三日,由各国代表,宣告停顿。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一方面宣告取消不平等条约,并宣布于十六年九月一日,实行关税自主,同日裁厘。届时未能实行。十七年七月,政府和美国先订立《整理关税条约》。约中订明:“前此各约中,关于关税的条文作废,应用自主的原则。”自此以后,德、那、荷、英、瑞、法六国的《关税条约》,先后订成。而比、意、丹、葡、西五国,是年亦均订有《友好通商条约》。约文规定,大致相同。政府乃将七级税公布,于十八年二月一日实行。其后裁厘之举,于二十年一月一日实现。同时废七级税,另定新税率。关税自主,到此才算真实现了。关税既已自主,其他一切,自然不成问题。况且陆路边关税率中日间早于民国九年,订立协定,申明和海关一律。中英、中法间,亦于十七年《换文》,申明旧办法于十八年作废。俄国则参战后另订新约,本系彼此平等。自更不成问题。税务司虽仍任用,而从前约束,既已失效,亦可解为我国自由任用了。关税自主,本系国家应有的权利,而一经丧失,更图恢复,其难如此。此可见外交之不可不慎,而民国创业的艰难,后人也不可不深念了。

第十七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废除不平等条约,可以有两种办法:其(一)是片面的宣告。其(二)是共同或个别的谈判。中国在国际间,不平等条约的造成,全由前清政府昧于外情之故。至其末造,则外力的压迫已深。帝国主义者,是很难望其觉悟的。无论共同或个别的谈判,都很难望其有效。所以国民政府,于奠都南京后,即毅然发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十七年七月七日,更照会各国公使,请其转达各该国政府,定为三种办法:(一)旧约期满的,当然废除另订。(二)未满期的,以相当的手续,解除重订。(三)已满期而未订新约的,另定临时的适当办法。旋颁布临时办法七条。此项照会,既经发出后,和我订立条约的,十七年有比、意、丹、葡、西五国。十八年有希、波二国。十九年有捷克和法国的《越南通商专约》。至土耳其的《友好条约》,则系二十三年四月订成的。在此诸国以外,德、奥与俄,战后的条约,本已平等,其余各国,虽然新约尚未订成,然废除不平等条约,既经我国定为政策,此后自然要本此进行,平等条约的订立,只是时间和手续的问题了。

不平等条约,贻害最大的,要算(一)关税协定,(二)领事裁判权,(三)租界,(四)租借地,(五)内河航行五端。关税交涉,已见前章。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动机,也起于《辛丑条约》。见第四编第十八章。巴黎和会中,我国亦曾提出撤消领判权,给大会拒绝。华盛顿会议中,又经提出。乃议决:由各国各派代表,组织委员会,调查在中国的领判权的现状和中国法律、司法制度、司法行政的情形后再议。此项委员会,于十五年一月,在北京开会,至九月十五日而毕。撰有《调查报告书》。对于撤消领判权,仍主缓办。国民政府和意、丹、葡、西所订条约,均有于十九年一月一日,放弃领判权的条文。《比约》则规定另订详细办法。如详细办法尚未订定,而现有领判权诸国过半数放弃,比国亦即照办。五约均附有(一)中国于十九年一月一日以前,颁布民、商法。(二)放弃领判权后,外人得杂居内地,经营工商业,享有土地权——但仍得以法律或章程,加以限制。(三)彼此侨民捐税,不得较高或有异于他国人的条件。墨西哥未定新约,但该国政府,于十八年十一月,宣言将领判权放弃。

租界的设立,本不过许外人居住通商。但是因中国人的放弃和外国人的侵夺,而行政、司法、警察等权,往往受其侵害。这还是事实。到一八九六年的《中日通商口岸议定书》就索性将管理道路、稽查地面之权,明定其属于该国领事,这更可称为不平等条约之尤了。而在事实上,妨害我国主权尤甚的,则要算上海的租界。上海租界的市政,属于工部局。其根据,系一八九六年的《洋泾浜章程》。此章程由外人纳税会通过,经各国领事认可,驻扎北京的公使批准。工部局董事,系由纳税人选举,而纳税人年会,则由领事团召集。是以各国的外交代表,和其照料商务的领事,而干涉起我国的市政来了。民国以来,除德、奥、俄三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因欧战而取消外,其余一切,都因仍旧贯。到国民军到达长江流域以后,英国在九江、汉口的租界,才和中国订结协定交还。镇江的英人,于当时退出,后亦申明愿将租界交还中国。于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交还。比国的天津租界,则于十八年八月交还。英国在厦门的租界,亦于十九年九月,以协定声明取消。现在所有的,除日本最多外,只英在广州、天津、营口,法在广州、汉口、上海、天津和鼓浪屿、上海、芝罘,还有公共租界而已。

内河和沿海的航行权,各国通例,都是保留之于本国人的。这不但以权利论,应为本国人民所独享,即在国防上,亦有很重要的关系。而前清政府,不明外情,一八五八年的《天津条约》,许英人在长江航行。各国援最惠国之例,群起攘夺,而长江航权,遂非我所独有。一八九五年《马关条约》,开苏、杭为商埠,后四年,遂颁布《内港行轮章程》。华洋轮船,照章注册的,一律准其通航。外人在华航行权,遂愈加推广。至于沿海,则条约未订立以前,外人业已自由航行,更其不必说了。前清所订的条约,只有一八九九年的《中墨条约》,申明“不得在国内各口岸间,往来贸易”,然而无补于事。民国现在,虽亦未能将已丧失的航行权,即时收回。然十八年的《中波条约》,十九年的《中捷条约》,均订明将内河和沿海的航权保留。其余各国,重订条约时,亦可渐谋改正了。

租借地在法律上,本来和割让地显然有别。但在事实上,则外人据之,亦未免隐然若一敌国。中国的有租借地,自德人之于胶州湾始,而旅、大、威海、九龙、广州湾,就纷纷继起了。欧战之际,胶州湾又为日人所据。其后因山东问题的解决而交还。至于华盛顿会议中,中国代表要求各国交还租借地,则只有英国允将威海卫交还,其后于十九年四月实行。至英于九龙,日于旅、大,则均声明不肯放弃。法于广州湾,当时虽声明愿与各国同行交还,然讫今亦仍在观望之中。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其荦荦大端,要算前列的几件。此外,和外人得在中国境内驻兵;又如因画定势力范围,而得有筑路,开矿之权;又如外人在中国游历、传教,中国政府,负有特别保护的义务等都是。总而言之,凡其性质超过于国际法的范围,而又系片面性质的,都可称为不平等条约。一概荡涤净尽,而达于完全平等之域,现在固尚有所未能。然既已启其端倪,则此后的继续进行,只看我政府和国民的努力了。

第十八章中俄的龃龉

最近的外交,中、俄之间,关系要算最为复杂了。俄国侵害中国的权利,中东铁路要算是其大本营。当民国七年时,中国曾因俄国新旧党的冲突,把中东路的护路权收回。俄人曲解《中东铁路合同》,握有哈尔滨的市政权,亦经我国于九年三月,将其废除,改为东省特别区。俄国自革命以后,备受各国的封锁,很想有一国能和他通商。曾于八年、九年,两次宣言:愿放弃旧俄帝国以侵略手段在中国取得的特权和土地,抛弃庚子赔款,无条件将中东路交还中国。此时中、俄关系,很有改善的希望。而中国因和协约国取一致的步骤,始终未能对俄开始交涉。直到九年九月间,才将旧俄使、领待遇停止。此时距离俄国的革命,为时已有三年半了。此时在蒙古一方面,既因旧俄的侵扰,而远东军占据库伦。而中东路则自共同出兵以来,列强颇有借端干涉的趋向。我国乃于九年一月间和道胜银行代表,另订合同。规定:铁路人员,除督办归我外,余均中、俄各半。否认中、俄以外的第三国,和铁路有关。俄政府管理铁路之权,由中国政府代为执行,以正式承认俄国,商有办法之日为止。其对俄国通商,则仅是年四月间,新疆省政府曾和俄国订立《局部通商条约》。十年五月间,呼伦贝尔善后督办,亦曾和远东共和国,订立《境界交通协定》。此外迄无何等办法。而十一年,远东共和国派来中国的代表,也否认苏俄曾有交还中东铁路的宣言。直到十三年,远东共和国早已合并于苏俄,而英、意两国,也都承认苏俄了。我国和苏俄的交涉,才逐渐开展。于是年五月,订定《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及《暂行管理中东铁路两协定》。《解决悬案大纲》中:(一)俄国许抛弃帝俄时代在中国所取得的特权和特许,(二)及庚子赔款。(三)取消领事裁判权,(四)及关税协定。(五)帝俄时代,与第三者所订条约,有妨中国主权的,一概无效。(六)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尊重中国的主权。(七)彼此不容许反对政府的机关和团结,并不为妨碍对方公共秩序,及反于社会组织的宣传。(八)劝签字后一个月,举行会议,解决外蒙撤兵、重行画界、赔偿损失、通商航行诸问题。(九)中东路许我出资赎回,亦于此会议中商定办法。其后此项会议,至十四年八月始开。而其时东三省对中央独立,三省的事,事实上和中央政府商量无效。俄人乃又于九月中,和奉天派出的人,订立协定,是称《奉俄协定》。

十六年四月,北京方面,派兵搜查俄使馆。旋又搜查天津的驻华贸易处等。俄国召还北京的代理公使,以示抗议。是年十一月,共产党起事于广州。政府认苏俄有援助的嫌疑,于十二月十四日,对苏俄领事,撤消承认。苏俄在中国各地方的国营商业机关,亦勒令停止营业。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苏俄驻哈领事馆集会。我国认为有煽动嫌疑,派员搜查逮捕。七月十日,又另派中东路督办。撤换苏俄正副局长。将苏俄职员多人解雇。并查封其国营商业机关。苏俄遂于七月十八日,对我绝交,时我国仍愿和平处理。训令驻芬兰公使,因回任之便,赴哈调查,转赴满洲里和俄人商洽。而俄国无人前来。哈尔滨交涉员虽和俄国领事接洽过几次,亦不得要领。旋因苏俄驻德大使,有愿意交涉的表示,政府亦饬我国驻德公使,藉德人居间与俄商洽。至十月中,亦决裂。自八月中旬以后,俄兵即时侵我国境界。我国军人防御,很为勇敢,但因边备素虚,又后援不继,同江、满洲里,于十月、十一月中,相继陷落。而外蒙之兵,亦陷呼伦贝尔。十二月,因英、美两国,劝告息争,乃派员在伯力开豫备会议。二十二日,将《草约》签字。中东路回复七月以前的状况。彼此恢复领事。订于明年一月二十五日,在莫斯科开正式会议。其后此项会议,久无进步。直到日本占据东北以后,外交上的形势一变。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乃由中、俄两国出席军缩会议的代表,在日内瓦互换文件复交。

第十九章日本的侵略东北

在中华民国革命造行的程途中,可谓重重魔障,然而其严重,要未有若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人侵略东北之甚的。

日人的侵略东北,本系处心积虑之举。近年以来,我国对于东北的开发,颇有进展。盗憎主人,乃更引起日本的猜忌,而促成其积极侵掠之举。是年六月间,因长春附近的朝鲜农民,强毁我国的民田筑坝。该处日本驻军,遂枪杀我无辜民众,酿成所谓万宝山惨案。日人又在朝鲜境内,鼓动排华风潮,华人被杀的无算。然仍未能引起我国的衅端。至九月十八日夜,日人乃将南满铁路,自行炸毁一段,诬为我军所为,径向我国沈阳的驻军进击。我军奉命无抵抗退出。日人乃进占沈阳。其在长春、安东等地的驻军,同时发动。不数日间,而辽、吉两省间的要地,悉为所占。

国际公法,不必说了。华府会议《九国条约》,有保持中国领土,行政完整的义务。便是一九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在巴黎所立的《非战公约》,日本也与我国共同签字的。日本此举,其为蔑弃国际信义,自不待言。我国因国力悬殊,且为爱护和平起见,不愿诉之武力,乃诉之于国际的信义。除对日本提出抗议外,即电日内瓦代表,要求根据《盟约》第十一条,召集理事会。行政院开会后,一面通知中、日两方,避免事态的扩大。一面通知美国。旋决议:令日兵撤回铁路线内,尽十月十四日撤尽。

而日本悍然不顾。一面派兵进攻黑龙江。一面要求我国在锦州所设的辽宁行署,撤退关内。我黑省的兵,奋力抵抗,日人颇受损失。旋因援绝,于十一月十八日,退出省垣。日军犯锦,我军亦不战而退。至二十一年一月一日,日兵遂陷锦州。我关外仅存的行政机关,遂又被破坏。而日兵又先于二十年十一月间,勾通汉奸,扰乱天津,挟废帝溥仪而去。

先是国联行政院,于十月十三日开会。邀请美国列席。二十四日,以十三票对日本一票议决,令日兵于下次开会,即十一月十六日以前,全行撤退。而日军置若罔闻。及期,行政院在巴黎开会。乃议决:由国际联盟,派遣委员团,到东北调查。及锦州陷落,美国乃照会日本,不承认任何事实上所造成的情势为合法。日人仍置若罔闻。时日本又派兵舰,在我沿江、沿海一带,肆行威胁。二十一年一月十八日,藉口该国僧人被殴,要求我上海市政府:惩凶、道歉、抚恤、取缔反日运动。市府业经接受,日领事亦宣称满意了。乃日军于二十八夜,突然进攻。我驻沪的十九路军,奋勇抵抗。日兵大败。乃续调大军,扩大战事。延及吴淞、太仓、嘉定一带,并派飞机,到苏、杭等处轰炸。因我军抵抗甚力,日军累战皆北,乃又续调精锐,拚命进犯。直至三月一日,我军因人少,不敷分布,浏河被袭,乃自动撤至第二道防线。这一役,我军虽未能始终保守阵地,然以少数之兵,抗数倍之众,使日军累次失利,列国评论,多认战事胜利,当属华军。而国民自动接济饷需的,其数亦超过千万,亦足以表示我国的民气,而寒敌人之胆了。

当日兵进攻淞、沪时,我国代表,曾在国联提出援用《盟约》第十条和第十五条,国联乃议决:成立上海国际调查团,以英、德、法、意、西领事为委员,并邀美国加入。三月三日,国联大会开会,十一日,通过上海、东北问题,均适用《盟约》第十五条。限日兵于五月十日以前,恢复去年九月十八日以前的原状。此正式决议案,如中国接受,而日本拒绝,则《盟约》第十六条自然生效。又通过:以十九国的委员,组织特别委员会,负责处理纠纷,并建议调解方案。十九国委员会于十六日开会。十九日,议决:令日兵撤退。将地方交还中国警察。在上海组织共同委员会证明。其间又屡经顿挫,直到五月五日,《上海停战协定》,方才签字。

日人在上海寻衅时,又派军舰到首都附近,肆行威胁。我政府为保中枢的安全,以便长期抵抗起见,乃于一月三十日,迁都洛阳。四月七日,并在洛阳召开国难会议,至十二月一日,才迁回南京。仍继续长期抵抗的宗旨,努力进行。

日人为遮掩耳目起见,乃肆其掩耳盗铃之技,于三月九日,在长春拥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以溥仪为终身执政。我国的税关、邮局以及盐务等机关,次第为所攘夺。并将直属日皇的关东军司令,受外务、拓殖两省监督的关东长官及派遣伪国的大使,实际上任用一人,使其监督领事。并与伪满签定所谓《议定书》,将前此和中国所订的不平等条约,关涉东北的,勒令承认履行。并借口共同防卫,允许日军驻扎伪国境内。然而东北正式军队和民众,奋起抗日的,所在都是。屡次攻破城邑,击败日、伪军。日人势力所及,实在只是铁路沿线罢了。

是年春间,国联所派调查团东来。于四月二十一日,开始调查。至六月四日而完毕。在北平制作报告,于九月四日完成。报告书的总括是:

日本的军事行动,不能认为合法的自卫。

伪满洲国,并非由真正自然的民意所产生。主张召集顾问会议,设立特殊制度,以治理东北。我国表示不能完全接受。日人则痛诋调查团认识不足,坚持既成事实。到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国联开非常大会,通过十九国委员会的报告书,决定不承认伪国,而依调查团《报告书》,觅取解决办法,日人老羞成怒,就竟于三月二十七日,退出国际联盟了。

其时日本又一意孤行,宣言热河当属满洲国,以长城为国境。二十二年一月三日,攻陷山海关。二月二十一日,日、伪军入寇热河,至三月一日,而承德陷落。我军分退多伦及长城各口。日伪军又跟踪追击,并进犯滦东。我军在喜峰口等处,亦曾与敌以重创,然因军备之悬殊,至五月间,卒将长城各口放弃,东路亦仅守滦西。至是月三十一日,乃成立《塘沽协定》。我军退至延庆、昌平、通州、香河等地,日军撤至长城。中间地方,定为非武装区域,仅由警察维持治安。热河既陷,则东北的义军,更陷于势孤援绝之境。然而矢志抵抗者仍不绝。

日人既志得意满,乃于二十三年三月一日,拥溥仪僭号于长春。议定所谓满洲经济计划,把东北的利源,要想一网打尽。吉会铁路,既于二十二年八月完成。中东铁路,又想用非法手段从俄国手里夺取。此外添筑铁路、公路,继续经营葫芦港等,还正在计划进行,在日人的意思,以为东北就是如此,算夺到手了。

第二十章国民政府的政治

政治制度,是没有绝对的好坏的,要视乎其运用之如何。民国肇建,本系仿效欧、美成例,行三权分立之制。以国会司立法,并监督政府;以大理院以下的法院掌司法;以国务院掌行政的。因国民未能行使政权,遂至为野心家所利用。纪纲不立,政争时起。国事紊乱,外患迭乘,中山先生鉴于革命之尚未成功,乃有以国民造党,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然后还付之于国民之议。

中山先生的革命方略,是分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的。军政时期,由党取得政权。训政时期,代国民行使。经过此时期后,将政权还付国民,则入于宪政时期。在训政时期中,代人民行使政权的是国民党;行使治权的,则是国民政府。政纲和政策,发动于国民党,由国民政府执行之。二者之间,则以政治会议为连锁。

国民党的组织,以全国代表大会为最高机关。在闭会期间,则其权力属于中央执行委员会,而以中央监察委员会监察之。次于全国的,为省和特别市,未改省而与省相等的区域及海北总支部。再次则县及重要市镇和国外支部。更次则区与区分部及国外分部。都以其代表或全体大会为最高机关。平时则权力属于执行委员会,而以监察委员监察之。亦与中央党部同。党部不直接干预政治,然对于同级政府的施政方针或政治有疑义时,得请其改正、解释或呈请上级执行委员会,转请其上级政府办理。所以党的监督权,是兼及于行政的。

国民政府初成立时,设委员若干人,推一人为主席,若干人为常务委员。其下分设各部。十七年十月,公布《组织法》。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次第成立。各部均属行政院。司法则改前此的四级三审制为三级。二十一年五月,国民会议开会,制定训政时期的约法。其后又经中央执行委员修正。于是国民政府的组织,亦随而变更。设主席一人,委员二十四至三十六人。各院皆设院长及副院长,均由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主席不负实际政治责任。五权由各院分别行使。惟遇院与院间不能解决的事务,则由主席团解决之。主席并对外代表中华民国。此外直属于国民政府的,还有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参谋本部、军事参议院、全国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等。

地方制度,民国以来,还是沿袭前代的省制的。但废去府直隶州厅,而成为初级制。民国初元,各省的军民长官,称为都督和民政长。三年,改称将军、巡按使。六年,又改称督军、省长。统辖几省军事的,又有巡阅使、经略使等名目。裁兵议起,则督军改称督理或督办军务善后事宜。省与县之间,又曾设立道尹。国民政府所颁布的《省政府组织法》,亦取委员制。以一人为主席,其下分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实业各厅,厅长即就委员中任命。首都及人口百万以上或政治经济有特殊情形的为特别市,与省同属行政院。其人口在三十万以上或在二十万以上,而营业、土地等税占全收人之半数以上的,则为普通市,不属县而直隶于省。市设市长,县设县长,其下都分设各局,以理庶政。未能设县的地方,则立设治局,置局长。其交通便利或向来自治较有成绩之地,则设县政建设实验区。其区域或一县或合数县不定。得设立区公署。不设道尹,惟近年苏、皖、赣、鄂等省,设立行政督察专员。

县在建国大纲中,本定为自治单位,其下分为若干区。区之下为乡镇。镇之下为闾,间之下为邻。邻五家。闾五邻。乡指村庄,镇指街市,大约在百户以上,而不得超过千户。全县分十区至五十区。区及乡镇,各设公所。区长、乡长、镇长,本应由人民选举,但在未实行前,区长得由民政厅就考试合格人员中委任,乡,镇长由人民加倍选出,由县长择任。间邻长则都由民选。市以二十间为坊,十坊为区,亦有区长、坊长、闾、邻长及区坊公所。区、坊、乡、镇,亦各有监察委员。到一县的区长都由民选时,即得成立县参议会。

以上所说,都系训政时期的办法。国民政府的政治,是以人民自治为目的的。所以到一县自治完成之后,其人民即得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县长由人民选举,并得选出国民代表一人,组织代表会,参与中央政事。一省的县都完成自治时,即为宪政开始。省长亦由人民选举。全国有过半数省分,达到宪政开始时期,则开国民大会,决定宪法颁布。宪法颁布之后,中央统治权归国民大会行使——即国民大会,对中央政府官吏,有选举、罢免之权,对中央法律,有创制复决之权——是为宪政告成。全国国民,即依宪法行大选举。国民政府,于选举完毕后三个月解职,授权于民选的政府,是为建国的大功告成。

以上所说,为国民政府施政的纲领。至于目前的政务,则最要的,自然要推军财两端。民国的军制,本以师为单位,合若干师,则称军。国民政府北伐时,曾合所有的军队,编为四集团军。十八年的编遣会议,全国定设六十五师。但其后编遣迄未能就绪。兵制之坏,由于召募乌合。所以军人程度不一,而散遣之后,亦往往无家可归。二十年六月,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常备兵役,分为现役、续役、正役三种。民年二十至二十五,得为现役兵,期限三年,退为正役兵六年。再退则为续役,至年四十岁止。其年自十八至四十五,不服常备兵役的,则服国民兵役。平时受规定的军事教育。战时由国民政府以命令征集。海军,当民国初年,曾按江防、海防,分为第一第二队舰。护法战起分裂。十八年编遣会议,议决海军重行编制,乃复归于统一。空军起于民国以来,北京政府即设立航空署。国民政府,亦经设立,直隶于军政部。我国陆军,苦于兵多而不能战;海、空军则为力甚微,殊不足以御外侮,这是我国民不可不亟思努力的。

财政本苦竭蹶,而自帝制运动以后,中央威权失坠,各省多不解款,遂致专恃借债,以资弥补。欧战以前,所举最大的债,为善后大借款,已见第五章。欧战期间,各国无暇顾及东方,则专借日债。自九年以后,并日债亦不能借,则专借内债。国民政府,将中央和地方的税款画清。中央重要的收入,为关税、盐税、统税、烟酒税、印花税、矿税等。田赋画归地方,和契税、营业税等,同为地方重要收入。病商的厘金,已于二十年裁撤。二十三年,又开财政会议。限制田赋的附捐。并通令各省,裁撤苛捐杂税。豫算亦在厉行。但在目前,收支还未能适合。时时靠内债以资补直,其为数亦颇巨。

第二十一章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讲起现代的经济和社会来,是真使我们惊心动魄的。帝国主义者的剥削我们,固然不自今日为始,然而在现代,的确达到更严重的时期了。这个,只要看民国以来,贸易上入超数字的激增,便可知道。假如以民国元年的一万零三百万为百分,民国三年,便超过了一倍。四年至八年,正值欧洲大战凋敝之时,美国、日本等,都因此而大获其利,我国却仍未能挽回入超的颓势。九年以后,其数即又激增。此后十年之间,常在二万万两左右。十九年增至四万万。二十年超过五万万。二十二年,又超过七万万。甚至合一切项目,还不能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而要输出现银了。

新式工业,当欧战时期,颇有勃兴之象,但因基本工业不兴,又资本人才,两俱阙乏,所以所振兴的,都不过是轻工业。欧战以后,不但外货的输入,回复到战前的景象,抑且因世界不景气之故,而群谋对我倾销,我国新兴的工业,遂大受其压迫。而且所输入的,都是日用必须之品。我国的天产,向称独占市场的,如丝茶等,则无一不受排挤而失败。大豆近来称为出产的大宗,然而从东北沦陷后,偌大的产地,又丧失了,而且失掉了很广大的国内市场。长此以往,我国的工商业,将何以支持呢?

我国是号称以农立国的。全国之民,业农的总当在百分之八十左右。据近岁的调查,自耕农不过百分之五十二。其余半佃农占百分之二十二,佃农占百分之二十六。即自耕农的土地面积,也是很小的。农民的生活,本来已很困苦了。加以二十年来,内战不息,兵燹时闻,租税加重。微薄的资本不免丧失,或者壅塞不能流通,又或因求安全之故而集中于都市农村的资本,益形枯窘。谷价低落,副业丧失,而日用之品,反不免出高价以求之于外。就呈现普遍破产的现象了。

天灾人祸,帝国主义者的剥削,农村之民,日益不能安居,纷纷流入都市。都市中的劳动者,日渐增加,劳资问题,遂随之而日趋严重。

虽然如此,总还有一部分人,度其奢侈的生活的。尤其大都市的生活程度和穷乡僻壤,相去天渊。遂贻以旧式生产,营新式消费之讥。

经济是社会组织的下层。其余一切机构,都是建筑在这基础上面的。经济组织而生变化,其他一切,自亦必随之而生变化。况且喜新鹜奇,是人们同具的心理。又且处于困苦之中,总要想奋斗以求出路。所以近数十年来,文化变动的剧烈,亦是前此所未有。自由平等之说兴,而旧日等位上下之说,不复足以维系人心。交通便利了,人们离乡背井的多了,而旧日居田园长子孙之念渐变;甚且家族主义,因之动摇,而父子、夫妇间的伦理,都要发生问题。新兴的事业多了,成功之机会亦多,而旧日乐天安命的观念渐变。物质的发达甚了,则享乐的欲望亦增,旧日受人称赏的安贫乐道,或且为人所鄙夷。凡此种种,固然是势所必至。亦且人们能随环境为转移,不为旧习惯所囿,原是件好事。然而旧时共信的标准,既已推翻;现代必须的条件,却又未能成立;就不免有青黄不接之感了。混乱、矛盾,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现象。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

要发展国家资本,总免不了利用外资的。所以孙中山先生,很早就订定《实业计画》。想利用列国的资本和技术,来开发中国。这不但有益于中国,亦且有益于世界。苦于二十年来,列强则忙于争城夺地,竞事扩张军备。中国亦内战不息,借入的外资,大部用诸不生产之地。到后来,就连借外债而谈不到了。而我国的经济建设,亦就更无端绪。直到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才设立了一个全国经济委员会。国府要人,都被任为委员。所以其所计画,容易见诸实行。设立之初,即致电国际联盟行政院,请其为技术上的合作。国联亦很为赞成。即派联络代表来华,并供给了许多技术人员。从全国经济委员会设立以来,努力于经济的建设。对于复兴农村、整治水利、改进交通三端,尤其注意。现在和国联,虽不过是技术上的合作,然进一步而谋利用外资,亦非不可能的。资力雄厚,进步就自然更快了。

农村的建设,最重要的是经济的流通。现在国民政府所努力指导农民的,则是合作事业。从十七年合作运动委员会设立以来,各地方的合作事业,便日有进展,尤其是江、浙两省,农民银行业已成立,而其放款,是以合作社为限的,所以尤其兴盛,截至二十二年止,注册的已有二千七百余了。劳工团体的组织,亦是近年的事,民国十一年,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才开会于广州。其后第二、第三次大会,相继举行。工会的兴盛,要算十六年为最。十七年以后,又逐渐加以整理。《工会》、《工厂》、《工厂检查》、《劳资争议处理》及《团体协约》诸法,亦已次第颁布。果能循序进行,自可达到平和革命的目的,而免却阶级斗争的危险了。

第二十二章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使社会变动的根本,到底是什么?要问这句话,我们在现在只得回答道是文化。而教育和学术是文化变动的根原。所以这两者和社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中国的新式教育,虽然导源清末,然既存有奖励章程,则仍然未脱科举的意味。所以正式的新教育,实在要算从民国时代开始。民国的厘定学制,事在元年七月间。先是,已把清代的奖励章程停止。又通令:凡学堂都改称学校。至是,将旧制的初等小学,改称国民学校。其期限为四年,国民学校以上为高等小学,其期限为三年。更上为中学,四年。大学分文、理、法、商、工、医六科。预科二年,本科三年,相当于高等小学的,有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中学的,有甲种实业学校;期限均同。和高小及中学相当的补习学校,则期限均为二年。师范较中学,多预科一年。和大学相当的高等师范,期限为三年;专门学校为四年;均有预科一年。十一年,又将学制改革。把教育分做三个阶段。小学教育,初级四年,高级二年。中学教育,初级高级各三年。师范、职业学校同。大学六年,专门学校四年,高师改为师范大学。十一年的学制,得设单科大学。十八年,又改大学为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医科年限五年,余均四年。有只学院的,乃得称大学,否则称独立学院、专门学校,期限为二或三年。又增特别、幼稚、简易各种师范。特别师范,招收高级中学毕业生,期限一年。幼稚师范,收初级中学毕业生,期限二年或三年。简易师范,初级中学毕业生一年。高级小学毕业生四年。私人不准设立师范学校。自大学以上为研究院,为研究学术的机关。其期限无定。此外如民众学校及各种补习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讲演所、体育场等,则均属于社会教育的范围。留学外国的,自清季即甚盛。其时因路近费省,又文字较易学,往日本的最多。民国以来,则赴欧、美者渐众。其中公私费的都有。因庚子赔款,美国首先退还,规定作为派遣学生赴该国留学之用,所以赴美者尤盛。

中国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本来亦很精深。惟对于自然科学,则较诸欧、美各国,膛乎其后,而欧美各国,对于社会科学,其研究方法,亦有取自自然科学的。中国对于自然科学,既然落后,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自亦不逮他人了。这是今日急当采取他人,以补我之所不足的。西学初输入时,中国人未能认识其真价值,只是以应用的目的,去采取他。所以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此时所得,只是一点微末的技能罢了。戊戌以后,渐知西人政治、法律、经济、教育诸端,都有可取之处。然仍未能认识科学的真价值。科学的认识,不过是近二十年来之事。到此,才算能真知道西人的长处。所以中国人和西人交接虽早,而其认识西人则甚迟。知道科学方法之后,则一切学问,都可以焕然改观。所以近来研究之家,所利用的材料,虽然有时甚旧,然其结论,亦就和前人判然不同了。这才是中国学问真正的进步。现在还正值开始。将来研究得深了,或者突飞进步,能有所新发见,以补现今东西洋学术的不足或者竟能别辟途径,出于现世界上所有的学术以外,都未可知的。

研究学术和普及教育,都要注意于其工具。工具是什么?这是一时很难列举的,然而语言、文字,要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我国的语言,实在是很统一的。但因地域广大,各地方的方音不同,所以词类语法,虽然相同,而出于口,入于耳,还是彼此不能相喻。又历代的言语,不能没有变迁,而文人下笔,向来务效古语,于是普通的文字,亦为普通人所不能了解。虽亦有径用口语,笔之于书的,然其范围甚狭,只有佛家及理学家不求文饰的语录、官府晓谕小民的文告、慈善家劝导愚俗的著述以及本于说书的平话用之而已。感于中国文字认识之难,而思创造音符以济其穷者,久有其人,如清末劳乃宣所造的官话字母,便是其一例。民国以来,教育部知道汉字不能废弃,而读音则不可不统一。乃召集一读音统一会,分析音素,制定符号,以供注音之用。于七年公布。八九年间,又有人创新文学之论,谓著书宜即用现在的口语。于是白话文大为风行。此事于教育亦是很有利的。但其功用还不止此。因为文学思想,本是人人所同具。但是向来民众所怀抱的感想,因限于工具,无从发表,而埋没掉的很多。从白话文风行以来,此弊亦可渐渐革除了。所以最近的文学,确亦另饶一种生趣,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旧文学亦自有其用,谓其可以废弃,则又系一偏之论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图释中国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图释中国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编 现代史

%